風格即人
——從許欽松《朝云瑞日》談起

朝云瑞日(中國畫) 許欽松
藝術風格是藝術家的精神面貌、審美格調、學養閱歷等方面的綜合體現。所謂“風格即人”,初看許欽松山水畫,很難不被其筆下山水營造之勢所震撼。走近細觀,筆墨繁密,在空間處理上疏密有致,繁中不亂、密中有序。似乎有意拉開人與自然的距離,只可遠遠觀之,誠如宗炳所言“去之稍闊,則其見彌小”,于是“豎劃三寸”“橫墨數尺”,即可表現“千仞之高”“百里之迥”,一圖之中盡顯山水之秀,這即是許欽松對大自然的敬畏。
“為祖國山河立傳”是李可染那一代畫家抒寫山水的偉大目標,而許欽松的山水畫創作努力營造一種混沌初開、天荒地老的感覺,并試圖演繹出心中的山水精神,用這種亙古的精神給人們以力量,并啟迪人們的思想,滋養人們的靈魂亦成為其心中新時代山水畫家的創作使命。
許欽松的大寫意山水以其宏大的氣勢見長,雄渾的山川、寬闊的景色以及舒張的空間,經由濃墨罩染而形成的蒼茫氣象。盡管畫面刻畫充分,但這種刻畫卻很少用在一屋一樹、一石一草的細枝末節上,他所關注和孜孜以求的是大山大水本體所散發出的磅礴氣息和涌動的生命力。就《朝云瑞日》這幅作品而言,多數物象摘取自許欽松近期面對真山真水的寫生。這種強調山水畫寫生的意義在于直面大自然,蕩滌胸懷,凈化靈魂,感悟大化。因而許欽松的山水畫擺脫了當代山水畫界過分強調主觀意識的回歸傳統一路,以想象與紀實、結構與物象共融的筆墨語言為畫面營造出境界意深、氣象高遠的自然山水,躍然紙上。
近景處幾株古松峭拔,風骨挺立。近中景所置山石草木之間,又側分通幽小徑,蜿蜒至遠景幽深野逸之處。推至中遠景,山腰部分的線條更加細密而富有靈氣,山體隨其走勢而行,濃墨以干濕筆交替渲染,幾筆枯線加強山體陰陽相背的層次感,著色略重的苔點,變化多端的草木,或蒼勁或濃郁,枯筆蘸墨加以點綴,疏密得當,呈現出靈韻生動的美感。以線條的濃淡干濕控制其空間關系,遠景淡墨賦色,寥寥幾筆勾勒出“晴云有瑞氣”,又能著意于“非煙之煙,非云之云”的神妙意味。
畫面布局主次分明,虛實有度。從構圖上來看章法嚴謹,繁密而不堵悶,以短線牛毛皴來表現山體線條,用筆渾樸蒼勁有力,線條豐富而有質感,墨與色層層疊加更顯蒼潤透亮,畫面通過部分留白來透氣,被許欽松設計為煙云與溪流,溝壑玲瓏、多而不塞,透露出靈氣逼人、清新雅氣的通暢之感。
許欽松關于中國山水畫墨與色的研究顯然是建立在傳統的現代性視覺轉化基礎之上的認知與探索,其畫面中隨類賦彩的儒雅與穩重亦來自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內斂與含蓄的精髓。在他的運籌帷幄之中,這些文化意蘊又獲得了現代性的轉換,筆墨皴法重構了其筆墨精神與圖示構想的內容,達到整體畫面筆墨語言與圖示語言的高度統一。這種敏于常人的筆墨意識、超脫于畫面之外的時代氣象,經由山水抒寫性靈,分明勾勒出了許欽松心中的混沌初開、天荒地老的宇宙世界。
《朝云瑞日》相較于許欽松以往的純水墨山水畫作品而言,畫面中山石輪廓不那么突出,淡墨長線畫山,濃墨短線勾樹。山石草木相疊之中,亦水亦墨,撞擊、沖破、調和、化解,水與墨柔潤細密,層層浸染,成為畫面中比勾皴筆法更主要的基本元素。可以說,許欽松把筆墨當做一個整體概念去謀篇布局,皴、撞、破、寫皆成為其畫面的一個部分,淡化墨色之間的矛盾而使之相互支撐,加之線條圓渾簡樸秀潤,不刻意裝點巧趣,自然得天地之真。
近景中景一道溪水從山澗而出,飛流直下,爽氣宜人。墨分深淺,而近觀有光,有董巨“淡墨輕嵐”一體之風,給人以溫和柔潤的感覺。中景推至遠景往煙云中去,沿途白茫茫一片,沾染點點朝霞紅暈,似乎有一種特別的氣場吸引著觀者的目光。云霧從山腳下往上涌,不斷升騰,好一派瑞日祥和之氣。云霧繚繞,山石秀潤,茂林嘉木,可謂是一個可居可游的亙古世界。許欽松山水畫藝術的偉大之處在于以視覺真實和主觀內化的共同作用形成其獨一無二的圖示語言,到達創作主體、作品本身以及欣賞體驗的同構。胸中有逸氣,筆下物象兼具南國山水特色與時代之大氣象。
古往今來,游歷寫生是學習山水畫必不可少的階段。許欽松近年來思考的是一套富有當代山水畫意味的寫生體系。他認為,寫生前應先考察地理環境,對整體的自然風貌、風土人情有一個基礎的認知。大自然變化無窮、鬼斧神工,若照著一種手法進行寫生是萬萬不妥的,重在感受而非空想。一丘一壑、一樹一石、一溪一水,把引人入勝的境界通過視覺呈現,捕捉物象在腦海中的視覺沖擊,在尊重自然的同時尊重自己的內心,不要拘泥在傳統的一點一劃之中。意在筆先,方才起筆落墨。對于古代山水的臨摹不能生搬硬套,可在變體臨摹中掌握一些構圖能力,讓人去駕馭毛筆、而不是讓筆墨來駕馭人。
為探討寫生問題,許欽松長年累月、身體力行地攀登于國內外的名山大川,在寫生中體會不同的真山真水、四時氣象之變幻所帶來的不同感受、得山川之真意,才可以營造出不同的意境。他酷愛奇險之處寫景,在寫生中鍛煉出敏銳的現場捕捉能力和對不同生命跡象的感悟能力。步行所到之處,一峰更比一峰高,山上疊山,連綿不斷;目光所及之處,一峰更比一峰險,懸崖峭壁,拔地而起。仔仔細細觀察,輕輕松松下筆,從大自然中找到在畫面中能夠生發的物象,進行藝術化的概括,從而形成筆墨自信。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