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劇院走進守正創新的舞劇新時代
11月9日,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和南京藝術學院共同主辦、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當代舞劇研究中心承辦的《國家劇院走進守正創新的舞劇新時代——中國歌劇舞劇院近年來舞劇創作研討會》在南京藝術學院舉行。此次研討以國家院團走進守正創新的民族舞劇新時代為主題,圍繞中國歌劇舞劇院近年來民族舞劇創作生產機制、人才培養等進行討論,旨在夯實新時代民族舞劇發展根基,為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貢獻力量。
本報特摘編研討會上部分專家發言,以饗讀者。

陶誠(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
中國歌劇舞劇院的歷史可追溯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我們的“根”在延安,從抗戰的炮火中走來,在不同時期創作了許多經典作品,發揮了文藝作品吹響時代前進號角的重要作用。回首我院的發展歷程,“兩個主業、兩條主線、兩個效益”始終是劇院發展的主脈絡。“兩個主業”,即中國歌劇舞劇院自成立以來就肩負著“歌劇”和“舞劇”兩個主業。第一部中國民族歌劇《白毛女》、第一部民族喜歌劇《小二黑結婚》、第一部抒情歌劇《傷逝》、第一部民族舞劇《寶蓮燈》、第一部漢唐舞劇《銅雀伎》均誕生于我們劇院。“兩條主線”,即劇院堅持守正創新,一是傳承革命文化,二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新時代的格局和情懷講好中國故事。實現“兩個效益”,即作為國家藝術院團,劇院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堅持“兩個主業、兩條主線、兩個效益”的發展對于任何一家藝術院團來說都非常不易,民族歌劇和民族舞劇是舞臺藝術中的“重工業”,尤其不易。總結近幾年來劇院舞劇創作生產情況,我有五點體會:第一,時間最能檢驗舞臺作品的生命力;第二,藝術創作要實現歷史與現實的對話;第三,回歸舞劇表演的傳統——用現場樂隊伴奏;第四,藝術人才的大膽使用和悉心培養并重;第五,加大宣傳力度,樹立劇院品牌形象。
中國歌劇舞劇院取得的成績,與領導、專家、朋友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劇院愿與諸位一起,將舞劇理論研究成果,運用到創作實踐中去,實現理論研究和實踐成果的交流碰撞,共同探索民族舞劇發展的新理念、新路徑、新方法,為新時代民族舞劇的繁榮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鄧一江(國家大劇院原副院長、教授)
我把我的認識和想法,歸結為“五個一”:
一次職能的回歸。6部舞劇的成功上演,證明中國歌劇舞劇院完成了從以“晚會”為主要市場向以“劇”為主要市場的觀念調整和劇院職能的回歸;證明劇院從求生存向抓創作、出精品、推市場的工作重心轉移,我以為這是劇院在管理機制上的“守正”。
一種責任的擔當。職能的回歸發展了生產力,也促進了生產方式的改進,不僅劇院自制舞劇,還和地方院團聯合制作舞劇,體現出國家藝術院團的擔當。這一方式的確立與實施既解決和補充了劇院舞劇創作資金上的不足,又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省級以下院團創作資源不足的難題,從政治的高度去認識,可以視為舞劇藝術的“扶貧”。
一種發展的策略。6部舞劇的主創及演員都是劇院的年輕演職員,充分反映出劇院領導的戰略眼光與思路,通過作品培養年輕編導和年輕演員,為劇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能。
一種藝術風格。劇院6部舞劇就創作而言有一種共同的風格,即舞劇的詩化表現,但不是舞蹈詩。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6部舞劇的群舞量都較大,編排各具特色,演員表演到位;二是舞臺的綜合視覺效果沖擊力強,藝術品質高,有很好的觀賞性。
一種價值的導向。6部舞劇從選材到編排、制作和演出,可以看出劇院非常關注觀眾對舞劇作品的觀賞需求,從觀眾的視角進行舞劇的創作,盡心盡力打造精品,注重市場推廣,讓更多的觀眾能走進劇院,讓價值觀能夠有效傳遞。
我還有兩點希望:一是在將來的舞劇創作中加強舞劇的戲劇性表現,深化舞劇的思想內涵;二是進一步拓寬作品題材。

馮雙白(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
我的發言主要有三個觀點:
第一個觀點是“一個中心”,即中國歌劇舞劇院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創作為中心,以作品為立身之本,以精品回饋時代、回饋人民。
第二個觀點是“兩個探索”。第一,努力探索在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守正創新,講好中國故事,為時代抒懷。劇院的許多作品,都是在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守正創新的成果。在《昭君出塞》《趙氏孤兒》《李白》《恰同學少年》等一系列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都包含了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根基,劇院近年來的創作努力地重建中國社會的良知、道德,呼喚中國精神的回歸。劇院創作向現實題材發力,始終堅持著這樣的價值訴求。第二,努力探索符合“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標準的藝術創作路徑,塑造充滿藝術個性的舞劇藝術形象,攀登藝術高峰。
第三個觀點是“三個成功”。第一個是成功將國家藝術院團帶回舞劇藝術的“王者地位”;第二個是成功推出了以佟睿睿、孔德辛、吳慶東、李世博、韓寶全、唐詩逸、胡陽等青年編導和舞者為代表的創作和表演人才,形成了人才梯隊;第三個是成功實現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成功創建了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創作力量與地方藝術力量相結合的創作機制和合作模式。

于平(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院長、中國當代舞劇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教授)
自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當代舞劇研究中心成立以來,已經舉辦過6次關于當代舞劇創作的學術研討。前5次研討都聚焦編導,第6次和本次,聚焦舞劇創作團體。
在去年看過中國歌劇舞劇院舞劇團精彩、精湛的業務考核后,聯想到該院近年來舞劇創作生產的量與質,便與陶誠院長商量共同主辦這樣一次研討。在陶院長初步認可后,我為了堅定其決心,提出主題可定為“守正創新的舞劇新京派”,在場的中國舞協分黨組書記羅斌也表示可行。陶院長在深思熟慮后,認為現在的主題更平實、也符合實際,對于未來發展指導也更具實效,因此這次研討,我們聚焦“國家劇院走進守正創新的舞劇新時代”。應當說,這個主題包含著陶誠對于劇院藝術生產“治理”的許多想法:“新時代”是說我們應明確自己的時代境遇和時代擔當;“國家劇院”是對自己成為舞劇創作“第一方陣”乃至“排頭兵”的工作目標和期許;“守正創新”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從舞劇作品來看,中國歌劇舞劇院在“如何生產”和“生產什么”兩個方面都有深入思考和堅決實操,在保證藝術品質和意識形態正確性的前提下,積極探索與地方黨委、政府,大型國有企業的合作模式,將藝術家對于藝術性的追求和老百姓的喜聞樂見統一起來,推出了一批藝術精湛又深受老百姓喜愛的作品。

許銳(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教授)
我先說兩個現象,一是近年來,國際舞蹈學界對中國舞蹈有了很大的關注,國際上有一些原來研究中國舞蹈的學者紛紛改變研究方向,大家發現中國舞蹈不能隨意研究;二是東西方對舞劇樣式的理解存在差異,即使在西方,人們對舞劇樣式的理解也同樣存在差異。傳統的歐洲舞劇建構在芭蕾舞劇的基礎上,中國的舞劇與此不同。從這兩個現象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舞劇建構的趨勢,中國舞劇在舞劇敘事上的創新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我有兩點思考:一個是中國舞劇的敘事結構蘊含了集體民族意識。這種集體的民族意識包含很多方面,其中有忠、孝、仁、義等傳統價值觀念,比如《孔子》等,包含了深厚的傳統價值;另外一個是中國舞劇的樣式蘊含了集體的身體觀念。這在近些年中國歌劇舞劇院創作的舞劇當中有非常強烈的表現,例如對舞段、時長的設想等,創造者要思考如何將它融入整體的節奏之中。
最后我也提出兩個問題。當今,國外對于中國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入,對于中國芭蕾和中國舞劇,他們并不能夠充分理解。這個話題涉及民族性,在全球化的進程當中,中國是否把民族性融入全球化,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還有一個問題,中國舞劇的建構還有哪些提升的空間?創作者還有很多不滿足以及想去探索和嘗試的東西。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