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誠實地面對世界之前,首先得誠實地面對自己”
胡玫、萬瑪才旦、鄭大圣、五百、霍猛、崔斯韋、甘劍宇、顧曉剛等在金雞百花電影節上探討導演的“個性表達和時代訴求”——
“我們在誠實地面對世界之前,首先得誠實地面對自己”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背景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愈發成為中國電影創作的重要議題。如何以影像方式進行中國故事的 講述,展現真實客觀的中國形象,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現階段中國電影人的必修課。而就導演行業而言,如何在順應時代訴求的同時,保持創作的個性表 達,凸顯自我風格,堅持藝術探索,堅守藝術品質,彰顯多元風格,也是每一位中國電影導演必須面對的時代課題。
11月20日,第28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導演論壇在廈門舉辦。胡玫、萬瑪才旦、鄭大圣、五百、霍猛、崔斯韋、甘劍宇、顧曉剛等導演齊聚一堂,圍繞“個性表達和時代訴求”主題展開了深入對談。
>> 題材要足夠親切,又要讓人感到陌生
對于電影題材的選擇,胡玫、萬瑪才旦和鄭大圣3位導演有著不同的方式。胡玫表示,自己是拍《女兒樓》等女性題材電影出身的,后來因為《雍正 王朝》等電視劇,轉入歷史題材的創作領域。“當年我不希望被簡單地貼上‘女性導演’的標簽,因此特意選擇創作以男性視角為主的歷史劇。”《雍正王朝》大獲 成功后,投資方就一直找胡玫拍攝同類題材,這令胡玫感慨,“如今我的選擇空間越來越小了”。今年上映的《進京城》,是胡玫精心打造的歷史文化題材影片,盡 管票房并不理想,卻收獲了良好口碑,并獲得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多項提名。胡玫透露,最近又有很多同類題材影視劇投資方來找自己,她希望未來能拍攝更多 《進京城》這樣的作品,“借此讓更多年輕觀眾了解傳統文化、熱愛傳統文化。”
萬瑪才旦則更多通過直覺選取題材,同時依靠職業經驗的判斷進行創作。《塔洛》和《撞死了一只羊》兩部影片,都是根據他自己創作的小說改編而成,“有些題材如果暫時不適合拍成電影的話,我就先將觀察到的素材寫成小說,等到日后時機成熟了,再改編拍攝成電影。”
鄭大圣創作電影的速度相對較慢,因為他選擇題材的角度很特別,“要足夠親切,讓我可以一直跟它待著;同時又要讓我感到陌生,讓我想再多看它 幾眼。”鄭大圣表示,他有時甚至會讓自己“變”成一個時空穿梭機或者宇宙飛船出事故后,經過長時間昏迷而蘇醒過來的人,“在創作時,我需要某種茫然無措的 感覺。在很多時候,擁有太過明確的目的與目標,反而會令創作陷入平庸乃至無聊。”
>> 為了迎合手機用戶而創作,實屬誤入歧途
談及電影放映技術和觀眾群體的變化是否會對電影創作產生影響時,3位導演的主張和立場卻很一致。面對當下觀眾習慣于用手機看電影的現象,胡 玫認為如果創作者花費大量精力去研究如何創作適合手機觀看的電影,為迎合小屏幕而拍攝更多的特寫鏡頭,實屬誤入歧途,“創作必須是有感而發的,為了迎合而 創作的電影,不會打動包括手機用戶在內的任何觀眾。”萬瑪才旦認為,無論面對任何國家和文化背景的觀眾,也無論觀眾以什么方式觀看電影,好電影帶來的審美 感受都是一樣的,創作者要解決的是內容方面的根本問題,而不是枉費心機地迎合潮流。鄭大圣同樣表示,自己沒有追趕技術潮流的焦慮,“導演用他自認為最好的 方式去創作和表達,就足夠了。”
近年來,《我不是藥神》《找到你》《無名之輩》《少年的你》等現實題材電影引發社會熱烈反響,現實題材電影創作也成為行業內的熱議話題。對 于現實主義概念,胡玫表示自己曾提出過“新歷史主義”的創作方法,“雖然我經常拍攝歷史題材作品,但用的一直是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在創作時,我會去深入理 解各個年代的歷史文化形態,盡力還原歷史與生活的真實面貌,同時還要讓現代觀眾看得懂。”她表示,自己正在籌備制作的電影《紅樓夢》,也遵循了這樣的創作 方法。
“電影里的現實主義不是我們肉眼所見的現實世界,而是要通過鏡頭語言,實現‘見慣常所不見’。”在鄭大圣看來,現實主義是一種基本的創作態 度,“我們在誠實地面對世界之前,首先得誠實地面對自己”。他還認為,電影常常只能拍到現實的表層現象,所以導演有時要運用一些隱喻,“這種美學分寸的把 握,很難,也很高級。”
>> 想明白自己為什么拍電影,還要舒服地與電影相處
與胡玫、萬瑪才旦、鄭大圣3位資深導演相比,出席論壇的5位年輕導演,背景和資歷各不相同。他們中有從網劇轉拍電影的五百(《“大”人 物》)、從編劇轉當導演的崔斯韋(《雪暴》),有科班出身的霍猛(《過昭關》)和甘劍宇(《鋌而走險》),也有非科班出身的顧曉剛(《春江水暖》)。5位 年輕導演一致表示,自己在創作電影的過程中遇到過很多困惑,也通過克服困難積累了大量經驗。
五百透露,自己年輕時曾想花30萬元拍數字電影,后來降格為3萬元拍獨立電影,資金受阻后他只能轉行去拍婚慶現場。雖然過程很不順利,但也 得以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合作團隊,同時對現實生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些都在無形中提升了他的創作水平。五百認為,如今熱愛電影的年輕人并不是每個都適 合拍電影,進入電影這一行,需要考慮清楚。“你一旦決定要當導演,就一定要慎重選擇幾個會長期從事電影事業的靠譜投資方。他們的意見必須要尊重,但也不能 輕易妥協。”同樣面對著資本和市場,顧曉剛也表示自己會盡量保持創作的初心和自由,并盡可能處理好市場與藝術之間的關系。
甘劍宇形容導演就像醫生,“大家去看病時,大多還是會選經驗豐富的老醫生。”在他看來,投資者天生會對新導演的能力持懷疑態度,所以剛入行 的年輕人要首先調整好心態。“此外,年輕導演一定要注重團隊合作,切忌單打獨斗。”而在霍猛看來,資金、技術、團隊等都不是年輕導演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 “最大的難題其實是,你要想明白自己為什么拍電影,同時還要找到和電影相處的最舒服的方式。”
雖然《雪暴》是崔斯韋的第一部導演作品,但他已經是擁有十多年編劇經驗的電影創作者。崔斯韋表示在拍《雪暴》時,自己本想乘勝追擊拍攝第二 部電影,但當影片真的上映后,他的心態卻發生了變化。“不是因為票房問題,而是想冷靜下來面對自己、面對藝術。”崔斯韋說,“我未來導演的新電影,一定要 自己特別喜歡,同時也能駕馭好,才會真正著手去做。”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