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培養計劃”,上海青年文藝家們收獲了什么
2014年底,市委宣傳部在啟動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獎”評選的同時,推出了第一屆“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由評委會專家在文學、戲劇戲曲、影視、美術、音樂舞蹈界推出43位年齡45歲以下的青年文藝作家作為培養對象。作家殷健靈、張怡微,翻譯家袁筱一,主持人陳蓉,戲曲演員藍天、黎安、王珮瑜,音樂家韓蓬、黃蒙拉、宋思衡,舞蹈演員吳虎生、朱潔靜等大家熟悉的青年文藝家都在名單之上。
在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啟動評選之際,“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工作總結會在滬舉行。據悉,經過4年,43位青年文藝家在素質提高、藝術成就上都取得了“更上一層樓”的進步,近80余人次獲省部級以上及國際專業獎項,如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美展獲獎、歐洲古典音樂大獎等。“培養計劃”實現了預期目標。

王珮瑜
2014年,市委宣傳部擬訂了《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實施辦法》(下簡稱“培養計劃”),以提升培養對象品質素養、藝術造詣為目標,精心制定了針對43位培養對象的“一人一策”。“一人一策”由兩部分組成,即培養對象自己撰寫的《個人發展計劃》,所在單位擬訂的《三年培養方案》。
“培養計劃”首先著重培養提升青年文藝家的思想境界,先后舉辦“學習總書記講話,體驗井岡山精神”、“學習紅旗渠精神,增強藝德修養”兩次專題培訓班,每次專題培訓都是先認真學習總書記講話精神、聽取專題報告,然后赴井岡山、紅旗渠實地參觀。
“培養計劃”還特邀仲呈祥、陳曉光、范迪安、尚長榮、葛劍雄、孫颙、榮廣潤、汪涌豪、楊燕迪、施大畏、陳東、朱英磊等作主題講座,還組織培養對象分批次參加三期境外專題培訓班,以拓寬培養對象的專業眼界。
根據43位培養對象各自業務繁忙,不容易整體集中的情況,“培養計劃”4年中先后組織了20多次青年文藝家主題沙龍活動。每次由2-3位培養對象主講,其后還有互動交流環節,促進不同專業交流合作。

黃蒙拉
此外,“培養計劃“還積極為青年文藝家提供實踐展示平臺,舉辦“粉墨佳年華”專場活動,先后為14位培養對象舉辦了17場個人專場展演。
“培養計劃通過理論學習,通過老一輩文藝家身體力行的教育,通過在沙龍上對熱點問題的討論,真正讓我們體會到了什么是‘化專業為德性’。”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教授、翻譯家袁筱一認為,這是“培養計劃”令她信服的原因,“不盲目追隨潮流,不為眼前利益所動,講信修睦,有理想,有定力,培養計劃為我們框畫了一個最終能成大器的人應該具備的視野。”
“一人一策”的模式對接到青年文藝家個人,也讓袁筱一感到十分“接地氣、講實際”,“既讓我們明確成長的大方向,同時又緊扣各自的專業領域,有具體的發展目標,具體的發展計劃。”
“培養計劃”讓上海尚世影業有限公司制作人崔軼在道德修養和專業提高上取得了“雙豐收”。在以往的創作過程中,崔軼一直認為,藝術家是自由的表達,是對生活的個性化讀解,所以一些影視作品“雖有靈氣但缺地氣,雖有藝術構思卻無精神力度”。4年來一次次培訓和學習,以及感受“井岡山精神”、走訪“紅旗渠”等活動讓他開始時刻關注民生、扎根生活,創作謳歌時代、謳歌人民的中國好故事。

吳虎生
“我深刻體會到只有心系人民、深入人民,與他們同呼吸,才能創造出平凡中見偉大的精品力作,才能回報人民。從四年前的自我情感的抒發和小情小調的表達,到四年后有意識地為當下、為現實、為民眾來表達情感和追求厚積薄發的廣袤生活的抒發,這是我最根本、最可持久的收獲。”崔軼說。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演員田蕤此前所有的勤奮、執著都是為了把戲演好,但對于為什么要演好戲,他想得不多,“這4年,我比較明白、更加堅定了,藝術是人民創造的,藝術的本質是為人民服務,我終身追求的事業,就是為人民演戲,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就有了主心骨,勤奮就更有方向了。”
4年來,田蕤每一次登臺,每一次亮相,每一次人物塑造,都力爭做到“一戲一人物,一句一真情”。他時常警醒自己要走出習以為常的舒適區,不斷提高“思想的穿透力”和“審美的洞察力”。為了多學習,田蕤還于2016年考入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攻讀導演系研究生,2018年順利畢業。2015—2017連續三年參加國際導演大師班進行實踐與理論學習。
“4年的培養即將暫告一段落,但這不是句號;德藝雙馨的攀登之路,沒有終點。”田蕤的話代表了青年文藝家的共同心聲。如今,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將繼續推出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青年人才的培養和孵化還在繼續。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