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屆中國戲劇節入選劇目提升研討會召開,20余位專家學者為12部入選劇目把脈—— 優秀劇作是這樣“折磨”出來的
—— 優秀劇作是這樣“折磨”出來的

“沒有理論評論的指導,實踐是走不下去的,我個人的創作實踐深深證明了這一點,有些意見盡管和自己的想法相背離,但它總會給你提供一些動力,有時候是正向的,但逆向的反而更有力量。我最愿意聽各位理論評論家研究劇本、分析劇目,上劇本解剖課,有時候解剖得讓作者非常難受,感到臉上非常沒有光彩,甚至想拂袖而去,但是我反復思索,覺得所有劇本都是這樣‘折磨’出來的。我們還需要壯大理論評論這支隊伍,每一個劇作家都會和一些理論評論家有著水乳交融的關系,戲劇創作能走多遠,要看理論評論這條腿能邁多遠。”由中國劇協主辦的第十六屆中國戲劇節入選劇目提升研討會日前在安徽銅陵召開。會上,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陳彥結合自身創作實踐,提出劇作家和理論評論家須臾不可分割。
在此次研討會上,20余位理論評論家和有關院團代表深入交流,弋陽腔《方志敏》、兒童劇《那山有片粉色的云》、絲弦《大唐魏徵》、京劇《游百川》、姚劇《童小姐的戰場》、京劇《陳毅回川》、黃梅戲《不越雷池》、豫劇《張伯行》、滇劇《回家》、晉劇《起鳳街》、閩劇《林則徐與王鼎》、越劇《林巧稚》等12部入選劇目贏得了真誠的肯定,也收獲了中肯的意見。
記者采訪到的幾位專家學者詳細講述了一些入選劇目的打磨過程。“這些劇目觸及了當今社會人們關心的重大問題,在創作上均顧及了劇種本體的表現,實現了舞臺敘事和劇種特色緊密融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說。“除了表現百姓生活酸甜苦辣、社會迅速發展的現實題材,新編歷史劇、傳統戲上也共同發力,作品內容樣式豐富多元。”《人民日報》文藝部原主任劉玉琴說。
深入探尋題材的獨特價值
閩劇《林則徐與王鼎》講述林則徐與恩師王鼎在禁煙運動中肝膽相照的故事。在江蘇省劇協名譽主席、戲曲理論家汪人元看來,這是一部具有編導立體思維的作品,從文本中幾乎可以看出舞臺樣式十分別致,寫歷史人物秉持嚴肅的歷史觀,文字簡潔洗練。
這個題材的獨特價值如何把握?林則徐虎門銷煙,多種藝術形式曾表現過,觀眾比較熟悉,這對師生的故事卻不太為人所知。在汪人元看來,這個題材的獨特價值并不在于禁煙、銷煙,而在于特殊的師生關系。“這是中國傳統中‘士為知己者死’的典范,王鼎起初不斷舉薦林則徐,禁煙成功后,中國遭到英國侵略,皇上懲治林則徐,林屢遭貶官、流放,最后王鼎自盡,寫成一篇絕命疏,向皇上諫言‘林不可棄也’,非常讓人震撼,這一義舉有著令人回味的文化價值。”汪人元建議,劇作以禁煙運動為依托,更多表現師生的息息相通,尤其在為人為官之道、對世事的洞察以及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上,更多表現他們情、義、志的相融相通。
越劇《林巧稚》為醫學家、“萬嬰之母”林巧稚立傳。“這種傳記式展現,其實很難完全符合戲劇性結構,但是,劇作在大量人物生平事跡中,有選擇地擷取,采取了平實、白描的方式,讓觀眾看到她終身未嫁,卻擁有最豐盛的愛,自己沒有子女,卻是一個最富有的母親,從而對她產生深深的敬意。”汪人元說。
林巧稚最可貴的品質是什么?除了醫療從業者,全社會可以向她學習什么?汪人元認為,林巧稚最可貴的,是她有堅定的信仰。“無論對于個體生命而言,還是對于人類社會而言,信仰都是極其重要的,不僅共產黨人,古之先賢,今之杰出者,一定都有堅定的信仰,林巧稚堅守的信仰是愛人如己,所以她才會‘只看病不看人’,為了攻克難關不計個人得失。”汪人元建議,劇作應進一步觸及人物的心靈世界,在堅定的信仰層面有更深刻的剖釋。
京劇《陳毅回川》講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不顧個人安危,對大躍進中的問題提出建設性意見的故事。毛時安說:“這是一部關于‘講真話’的作品。它的特點是表現有層次,塑造了各種干部,有的官氣十足,有的左右為難,有的幡然醒悟;另外,劇作寫出了陳毅的妻子對他理解、擔憂的復雜內心,十分真切。”毛時安認為,“講真話”確實是中國干部體制面臨的問題之一,但這其實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而是整個人類的問題。“像《皇帝的新衣》,布魯諾、哥白尼,都牽涉‘講真話’的問題,人類歷史上有許多人為了‘講真話’付出過種種代價,今天寫‘講真話’的故事,應該提升到這樣的高度去認識。”充分發揮
戲劇沖突的能量
對于弋陽腔《方志敏》,劉玉琴認為,這是弋陽腔這一古老劇種與紅色題材對接的嘗試,這種傳統與現實、古老與當代的融合,是基于當代審美情趣的變化,在內容和呈現上都頗有新意和探索性。
信仰、黨性、愛國、人格魅力是方志敏身上的突出特點,他對國家、人民的愛和對信仰的堅守,充滿熱情和赤誠。劉玉琴認為,為了表現得更充分,他與敵人派來勸降當“說客”的黃亦民的較量主要是信仰的較量,這是最有戲劇性、沖突性的看點。“方志敏信仰傳播的過程,也是黃亦民的立場、價值觀重新調整、聚焦的過程,這是真實的,又是傳奇的,作品為信仰的碰撞賦予了強烈的戲劇性效果,為方志敏的人格魅力做出了比較扎實的鋪陳,因而有著獨特的思想藝術沖擊力。”劉玉琴認為,作品整體的矛盾沖突布局還可以進行更有戲劇性的設計,讓人物性格在戲劇沖突中得以藝術展示,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概念化痕跡。
京劇《游百川》以清同治年間重修圓明園為背景,寫了諍臣游百川卷入權力之爭,家國之情被玩弄于股掌之上的故事。在劉玉琴看來,這部戲筆墨簡練,主線集中,人物性格鮮明,結構有章法,情節推進有起伏,為新編歷史劇如何從歷史縫隙中尋找有意義的視點、落點和審美認知提供了思考。“游百川的可貴品質,是在時局可悲、人心可嘆之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有士子之心,有真性情,但也真無奈。”劉玉琴認為,為了顯示這一點,需要讓矛盾的由來、沖突的所在更為鮮明,各種人物的基本立場、態度、取舍要勾勒得更為明晰,為人物賦予扎實的行動內因。
“革命歷史題材如《敵后武工隊》《野火春風斗古城》等,著重寫的是革命傳奇故事,今天革命歷史題材側重于寫信仰、理想、情感、人性。”姚劇《童小姐的戰場》是一個‘永不消逝的電波’式的故事。在毛時安看來,這部戲對革命歷史進行了柔化處理,突出了童小姐內心的變化、信仰的升華,寫得很有人情味。
黃梅戲《不越雷池》講述屏山知縣沈鎬不肯同當地倒賣私鹽的官商同流合污,一家人因此遭迫害、誣陷,甚至付出生命代價,卻依然堅守“心若雷池能容天下,身若雷池一塵不染”的故事。在毛時安看來,這部戲寫得很巧妙,戲曲化、黃梅化色彩濃厚。
“呈現了人物內心或人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的重大矛盾,就不要輕易放過,要讓矛盾更深入、有力地展開。”毛時安認為,這樣戲才更有感染力,另外在矛盾的藝術表現上,非常規的、創新的表現更容易激起觀眾欣賞的熱情。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