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抓住大題材就能成功95%?底層生活更應被關注
報告文學抓住大題材就能成功95%?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春雷呼吁重視潛藏底層生活的真善美
7月18日下午,中國作協召開了首都文學界、團體會員單位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成立70周年賀信座談會。中國作協主席鐵凝、中國作協黨組書記錢小芊等作協領導同志及首都文學界代表、部分團體會員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座談會上,新時代報告文學所面臨的現狀成了討論的焦點。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河北省作協副主席李春雷的發言引起大家的共鳴——
現狀
“虛多實少”“軟多硬少”
據李春雷介紹,他在報告文學領域有著30多年的研究和創作。報告文學作為講好中國故事最重要的陣地之一,當下表面上很熱鬧,發稿量很大,質量上卻不夠豐潤深厚,不僅文學評論家心中有數,社會上也頗有微詞。具體表現在:報告文學虛的多,實的少;軟軟綿綿的題材多,有筋有骨的題材少,許多黨中央關注,老百姓關心的社會問題沒有介入,更沒有深入;長的多,短的少,不少報告文學動輒十萬字,而精美的中短篇幅的卻很少。
“另外,大的多,小的少。所謂的重大題材多,底層人物少,業內有這樣一種看法,報告文學抓住了大題材就是成功了95%,這種看法對,也不對,因為大家都在熱衷于所謂的抓住大題材,而忽視了潛藏在生活最底層的更豐富、更本質、更深厚的真善美。”李春雷說道。
在他看來,真正的文學精品并非都是大題材。大作與小作,不在于篇幅大小和題材大小。比如說,同樣寫抗戰題材,幾十萬字的寫刀光劍影、腥風血雨的抗戰長篇巨著,甚至不如一篇幾千字的《荷花淀》;寫現代文明對農業文明的沖擊,多少部厚厚的長篇小說,不如一篇幾千字的短篇小說《哦,香雪》。
值得一提的是,李春雷指出,報告多,文學少,這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報告文學的藝術性問題。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報告文學要具有人文關懷、主持社會正義、心懷人類良知、善作文明批判,但更要有獨特的藝術性,沒有這些就不是文學,更不是藝術品。
李春雷說,報告文學是一種以真實為基礎而創作的文學題材,其生命是真實,因為這個特點,其創作難度很大,需要實打實,硬碰硬的功夫。
思考
要在作風作品建設上下功夫
李春雷還表示,講好中國故事,最需要報告文學、新時代的報告文學,但如何提升其品質呢?他認為,還是要在作風建設和作品建設上下功夫。
前幾天,他去唐山樂亭縣李大釗紀念館,他再次端詳著那副著名的對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兩句話,正好回答了當下報告文學界的困惑。“鐵肩擔道義”,就是作風建設,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堅定的理想信念作為鐵肩,真誠地擔起反映時代節拍和人民心聲的新時代的道義。
妙手著文章,則是作品建設,就是要提高藝術性和專業性。“這妙手不是粗手,是專業之手,是大匠之手,需要多年的精準訓練。真正的作家,只有首先成為妙手和大匠之手,才有可能創作出好文章,制造出大器作。”李春雷如此表示道。(文/本報記者張恩杰)
講述
“這段歷史沒人寫就過去了”
“我今年70歲了,還在堅持寫作,我不寫的話這段歷史沒人寫就過去了。”當天下午的座談會上,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黃傳會稱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海軍跟蘇聯學潛艇,這在海軍史上只有寥寥幾十個字,而他創作的一部報告文學《潛航》,卻將這段歷史完整地記錄保留下來。
黃傳會表示,今年正好是人民海軍成立70周年,而他則當了45年的海軍。他曾采訪到張愛萍司令的秘書,這位老人如今已93歲了。“海軍成立這一年,海軍史上都弄不清楚。都在說1949年4月23日在隆隆的炮聲當中,張愛萍司令員對同志們說,‘我們終于有了自己的海軍……’而我在采訪張愛萍秘書的時候,他說當時軍委讓張愛萍成立海軍,根本來不及開大會,說這樣的話。”黃傳會如是說,如果不把這些初心記錄下來,現在的年輕一代海軍軍官根本就不了解海軍成立史。
除此之外,他還覺得最近這十年海軍的發展速度非常快,以至于現在下部隊時都會對一些新鮮的武器裝備感到陌生。此外,現在的戰士們也都見多識廣,“跟戰士們一聊,你去過幾個國家,‘我去的少,十幾個。’這就是部隊的變化。海軍艦艇全部到過亞丁灣,這一個航程下來要十幾萬海里……作家只有深入部隊,才能寫出有靈魂的報告文學。”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