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 讓城市開遍公共藝術之花
2月14日,《文匯報》“文化”版刊登“公共藝術浸潤城市‘微更新’,悄然提升著人們的幸福指數”的文化報道,報道了近日上海M50創意園,以《紡織女工》為代表的一系列涂鴉、壁畫、裝置這些簇新的藝術風景,正悄然在上海的街頭巷尾生長,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園區、社區、城區的空間形態,為原本冷冰冰的建筑與環境賦予生氣與新意,同時提升著人們的幸福指數……
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原為上海近代徽商代表人物之一周氏的家族企業“信合紗廠”的M50創意園,在滬上新興藝術、創意聚集區接二連三出現,卻未能跟上時代藝術的發展腳步,一度顯得有些落寞、冷清,但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的藝術設計,卻喚醒了M50創意園:門廊下的《如梭》以黃色為基調,呈現一位活潑的紡織姑娘在梭子與線團中舞蹈;銹跡斑駁的墨綠色大門“因地制宜”變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廣為流行的搪瓷缸;《貓與M50》則將園區內最常見的兩個物象合二為一,貓咪揮動爪子撥弄著線球……實現了“通過藝術的方式點亮園區,為公眾與歷史牽線搭橋”的藝術設計初衷。
上海虹口區廣中路街道何家宅小區,擺放著一顆顆巨型“小熊軟糖”,這些公共藝術屬于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公共藝術溝通最后一公里”活動設計。這組裝置設計名叫《生活博物館》,它是由樹脂制成的一個個罐子,造型儼然小熊軟糖的放大版,每一只罐子里可以存放社區居民的一件私人物品,該物品的故事、前世今生,則以語言的形式記錄下來……這種公共藝術,是將居民的日常進行藝術包裝,這使公共藝術創作深入到公眾的日常生活,詮釋了公共藝術為公眾的理念。
城市的垃圾分類,考驗著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而在上海,“垃圾分類”成為上海何家宅小區公共藝術創作的主題之一。一個名為《最后一公里》的垃圾桶,其設計非常有趣味,明亮的顏色、直觀的形象、標有刻度的距離引導線,引導人們進行垃圾分類處理……
城市的這些公共藝術,擔負起了歷史記憶、改造廢棄建筑、更新舊城區、保護環境的職責。
這些城市公共藝術的資源利用、開發和設計,其實非常好地契合了城市文化建設中的要求。對于未來我們的城市發展,過上怎樣理想的城市生活,我們每一個城市人都可能有自己設計的一個美好藍圖,我們每個人都會編織一個城市希望的愿景。這個愿景和標準,包含著居住、環境、硬件條件這些物質因素,但更包含著城市的文化藝術因素。而如今,城市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公共藝術,表達的正是城市這一公共文化的訴求、城市的大眾精神訴求。
從本質上看,城市公共藝術建設,是一種以城市文化資源為客觀生產對象,以審美機能為主體勞動條件,以文化創意、藝術設計、景觀創造等實踐方式為中介與過程,以適合人的審美生存與全面發展的空間重建,以社會進步為目標的城市理念與形態。城市大量公共藝術的發展,不僅會提升一個城市的文化文明的水準和境界,也會極大增強城市現實的發展空間與核心競爭力。
一個城市的公共藝術設計,必須有文化基礎,這個基礎是這個城市歷史的、傳統的文化積淀,這些文化精神的積累,播下了我們城市生活創造性的種子,播下了我們城市人每一種生活方式的幼芽,我們城市的創造和發展,都離不開這樣一個基礎。文化創意、藝術設計、景觀創造……這些城市文化的多樣化形式,是城市文化藝術的外在形象,這些內在的和外在的文化因素,構成了一個城市特殊的文化藝術氣質、氛圍,我們便生活在這樣一個城市文化藝術的環境中,不僅宜居,而且能夠感受到文化藝術的享受,甚至讓我們的靈魂找到了精神的家園……
為什么要重視城市的文化藝術發展?任何國家和個人,發達或是不發達,任何經濟行為的最終目的,都是它的文化選擇而不是經濟選擇。在城市中,為了安全感也好,榮耀感也好,幸福感也好,全部屬于文化范疇。人類之所以創造文化藝術,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人類自身的安全感、榮耀感、幸福感。這篇文化報道說“公共藝術浸潤城市‘微更新’,悄然提升著人們的幸福指數”,正是把“安全感、榮耀感、幸福感”作為了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依歸,進而指向城市人的精神世界、心靈生活……
這幾年,在城市文化建設中,我們不能忽視出現的文化失落、歷史遺跡的消失、千城一面等諸多城市問題,應該警醒“城市生長—文化傳承—居民幸福”的鏈條斷裂。無論是城市建設,還是公共藝術開發,都應以此為戒。
而說到底,城市文化,城市藝術,永遠牽動著一個城市靈魂深處的東西——它的歷史情感、文化認同、共同記憶、公民參與、城市美學、人文的細致、哲學的深思、文明世界人與人之間不能或缺的婉轉和體貼,以及人民對未來的共同夢想、愿景……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