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層文化建設重在特色
城市文化是基層文化的有機載體,基層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城市基層文化建設,是滿足新形勢下人民群眾日益旺盛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手段,只有大力發展優秀的、先進的、適合城市的基層文化,才能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引導人民群眾向真、向善、向美,激發城市基層文化活力,推動文化創新和文化產業良性發展。城市基層文化建設對于重構人與城市的關系,打造宜居的“精神家園”,構建和諧社會,療救城市快速發展帶來的“城市病”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當前城市基層文化建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最突出的就是亮點不足,缺乏特色。從城市文化空間的構建來說,不同城市文化空間的構建,是由該城市構建的文明史方式決定的,所以城市基層文化的建設不應當離開歷史文化的積淀,而當前千篇一律的城市現代化建設,恰恰喪失了本地獨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值得許多城市文化建設借鑒的是南京、西安、蘇州等城市古典與現代的完美融合,不僅體現了一個城市的精髓和靈魂,也展現了一個城市的精神和品格。
從城市基層文化活動的形式來說,形式單一,內容枯燥,群眾參與性不強也是不爭的事實,我們的基層文化活動還局限于文藝匯演、廣場舞、琴棋書畫展示,寓教于樂、流于形式的座談會、交流會、朗誦會,而體現城市基層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居民參與特色的特色文化活動比較少。策劃基層文化活動的專業化人才比較欠缺,基層文化工作者、中小學和高校教師、民間藝人、傳統文化熱衷者占了城市基層文化建設者的大多數,他們多數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沒有時間、精力把基層文化活動“做細做精做出彩”。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加強城市基層文化建設的核心在于打造城市名片,用特色文化彰顯城市底蘊。城市空間是城市文化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座城市真正的靈魂,源于她最古樸深沉的那一面,從城市現代化建設進程的角度來說,要保護那些文化記憶,用“天人合一”的大美學來構建城市空間,發展文化個性。城市中的高樓大廈、背街小巷、商圈、居民樓、街區地標、馬路走向,等等,都是城市風景線的空間組合,它們從整體性上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品質、精神風貌、歷史演化和生活樣式,建立屬于自己城市獨一無二的文化地標,天然的就構成了城市基層文化的價值譜系。
其次,城市基層文化活動要打破只有“形”沒有“神”的現狀,聘請專業性的人才講深講透文化,把每一次文化活動搞出活力,搞出特色。現在每逢傳統佳節,基層、文化活動場所諸如社區、圖書館、書店總要組織相應的活動來慶祝,這無疑推動了城市基層文化的建設,不過,活動只是載體,活動背后的文化內涵卻沒有被深入發掘。舉個簡單的例子,“重陽節”不光有孝老近親、祈求長壽的意蘊,它還有辟邪求吉、登高遠游、祭掃祖墓等習俗,開展活動時不能只關注其一而忽略其二,只講大家都知道的,有意忽略那些應當被挖掘的或者說不適應時代的習俗,孰不知文化具有傳承性,從根上來講文化,從流變中看文化的發展,變通“習俗”,不僅會使其與時俱進,也是對文化的推崇和創新。
城市在中國社會進程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城市基層文化的建設,從一個層面上反映了這個城市人的精神訴求和文化面貌。給城市賦予靈魂,用品格影響人生,我們的城市基層文化建設任重而道遠!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