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影像,新時代藝術領域的寵兒
舞蹈影像是影像技術與舞蹈共同創造的新型舞蹈藝術,將影像技術作為媒介,舞蹈本體作為核心,并將兩者有機結合的藝術表現形式。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滲透和介入,舞蹈為受眾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與審美享受。一方面,舞蹈雖受到時空的限制,但由于借助新媒體技術,可將事先制作好的影像視頻配合數字技術進行現場演出,帶給觀眾別開生面的視覺體驗;另一方面,舞蹈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以影像技術的方式予以記錄和保存。無論是直接采用影像技術呈現舞蹈,還是間接借助新媒體技術呈現舞蹈,均使舞蹈獲得了新的藝術生命,成為獨具一格的藝術樣式。
隨著科技的發展,舞蹈在傳統表演方式的基礎上,借助新媒體技術的表現手法,使舞蹈影像擁有更多表意空間。2008年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和上海國際科學與藝術展新媒體劇場合作完成的《文明圖騰——新媒體舞蹈詩》以新媒體技術在舞蹈語言上的運用來達到影像舞臺化的效果,使虛擬的影像與現實舞者形成科學與藝術的對話。新媒體技術為舞蹈的呈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舞蹈劇場逐漸由單一走向多元,并開始從輔助性媒介轉變成主體性呈現,使藝術與技術逐漸有機結合。舞蹈影像借助影像技術,將劇場內的舞蹈與視頻影像或3D技術結合,使有限的空間得以延伸。三維立體投影技術、動作捕捉與跟蹤系統、感應器等技術設備的全息配合,形成了舞蹈、劇場與影像技術的互動,為舞蹈營造了曼妙、神秘與奇幻的空間。
舞蹈影像以影像技術的方式呈現并延續其藝術生命,在鏡頭的輔助下形成對舞蹈的二度創作。法國德寇菲藝術團(DCA)、英國DV8劇場舞蹈團等專業團隊,均將舞臺作品制作成舞蹈影像使之得以保存與傳播。影像的捕捉不僅可以將鏡頭伸向更加微觀的細節,彌補舞臺觀賞時的疏忽,而且鏡頭下展現的舞臺更具有引導性和建構性,并為編舞者提供更多闡釋的可能。在形成影像的過程中,鏡頭的推進與拉伸使觀眾與舞者的距離在近與遠之間不斷調整,暗示二度創作者的情感引導與表意。在印度寶萊塢舞蹈影像的敘事中,這種從遠景到特寫的切換,均予以觀眾極大的視覺沖擊。當然,身體以及物體的局部特寫投射出舞者的情緒與心理,也構建舞蹈影像的情感氛圍。如法國菲利普德庫夫萊劇場的舞蹈影像《萬花筒》(1994年)中頭部、眼神、肩部、手部的特寫及其肢體動作,共同構建了具有日常生活氣息和藝術魅力的舞蹈時空。巴西著名的舞蹈影像《歌舞隊》在2012年國際蒙肖特電影節公映后席卷歐洲。該作品用數字技術將個人的動作予以處理,使個人的表演呈現多人縱排重疊于一起的效果,并將單一動作分解成若干瞬間來完成,同時對此過程軌跡予以完整記錄,使其畫面在同一時間呈現身體運動的全部軌跡,從而使每個動作的瞬間生發出非同一般的能量。
影像技術與舞蹈本體的合謀首先呈現相互配合的關系,而鏡頭及景別的變換使影像的呈現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情感的表達與傳遞,也使舞蹈本體可以在不同時空下進行轉換。澳大利亞現代舞公司“笨拙移動”在2011年創作了新媒體舞蹈《連接》。該作品中,舞蹈演員的肢體運動軌跡是由計算機操控的雕塑裝置的位置和形狀所決定的,即由舞蹈演員與機械雕塑的互動共同完成。此時的雕塑裝置不再只是舞臺的機械擺設,而是成為一名具有主觀意識的舞蹈演員,不僅影響舞蹈演員的行動軌跡,而且影響到整個作品的呈現。又如英國動感多媒體舞蹈團于2012年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演出的《水形百態》在更大程度上依賴數字媒體技術,否則難以想象千變萬化的水中世界如何才能在舞臺上完美呈現。在整個表演過程中,由于影像技術的參與,舞臺舞蹈呈現出更多的不確定性。而此時的影像技術并非作為某種單純的輔助和呈現,而是逐漸作為某種元素參與到舞蹈編導和演員表演中。基于此,影像技術與舞蹈本體之間的主次地位開始變得模糊,而兩者之間相互配合、互為依存的關系逐漸凸顯。
隨著對鏡頭語言探索和實踐的不斷深入,其與舞蹈語言的關系,即舞蹈的肢體動作表達人物情緒的變更,鏡頭語言節奏的變化可以有效配合人物情緒的傳達,已經被編舞者逐漸捕捉到。摩斯·坎寧漢在《空中之點》中,鏡頭語言不僅幫助了舞蹈演員展現更具有突破性的肢體魅力,而且挖掘了舞蹈影像所揭示出的人生哲理,使舞蹈本體與影像技術的關系更加密切。法國藝術家、舞蹈影像鬼才菲利普·德寇菲的“法典三部曲”,即《法典》(1995年)、《反法典》(1995年)、《三法典》(2004年),運用前景與后景的對比為畫面創造了空間內部蒙太奇,為影像增加了新的寓意。作品中,廣角鏡頭的縱深感增加了畫面中的信息量,而渺小的人物在空曠的環境中獨舞,顯得無力與絕望。前景人物與后景之間的距離被放大,表明了人與環境的疏離。舞蹈影像不僅打破了地域空間的限制,而且可以通過攝像機創造更多的非現實空間,并且使時空的轉換更加自由、豐富,現實與想象、真實與虛幻均可以通過鏡頭的剪輯營造出來。
舞蹈是身體藝術的呈現,身體是呈現這種藝術的工具與載體,曼妙的舞姿與深情的演繹始終是舞蹈作品的核心,而一旦融入新媒體技術,便會產生某種新的時空效果,形成傳統舞蹈難以實現與企及的景觀。換言之,新媒體技術的融合,使舞蹈不再停留在“四面墻”的傳統觀演關系中,而是以其具有張力的視聽效果成為觀眾消費的奇觀。一方面,身體投射表演者的欲望、釋放著蓄積的情感,甚至訴說著表演者自身的生活點滴。無論對表演者還是觀賞者,均是本我沖動的真實寫照。無論鏡頭對身體局部的切割還是新媒體技術對舞蹈空間的呈現,均難以掩蓋整個過程中舞蹈藝術向消費景觀的挺進。而新的技術帶來了視覺沖擊力的突破,各種驚奇、夢幻的效果使傳統舞蹈藝術難以望其項背,刺激著受眾的感官體驗。2017年在“上海明當代舞影像展”上,《吻》運用粒子光效以及動態捕捉技術營造了戀人親吻瞬間產生巨大能量的景象,舞臺上兩個獨立的個體逐漸融合、分裂,虛幻而唯美,制造了超現實的景觀。
舞蹈影像承載更多的思考和創新,新技術的不斷出現、新思想的不斷涌現,使舞蹈影像未來的發展充滿了無法預知的可能性。因而,舞蹈影像對傳統舞蹈藝術形態予以挖掘與承繼,并結合現代元素進行創新與編碼,必將成為新時代藝術領域的寵兒。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