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才武:基層文化館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館建設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文化館事業取得了突出成就,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傅才武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基層文化館要改變固有的觀念和管理模式,用開放的姿態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運營建設,這將會是激發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有效方法。”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傅才武
文化館40年來的三大成就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文化館事業取得了突出成就,在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傅才武看來,其成就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文化館的總量、規模、組織結構、服務方式都得到了提升和發展。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文化館的場館建設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從省、市、縣級的文化館、群藝館,到鄉鎮的文化站,體系結構不斷健全,文化館的組織化、功能化、體系化的完善程度在世界范圍內都是十分完備的。二是,文化館服務群眾的模式和經驗都已經逐步成熟,服務人次、服務效率、服務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文化館充分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當中,發揮了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參與到文化活動中去的作用。無論是每年的年節活動,還是今年組織的全國范圍內的廣場舞比賽,文化館都彌補了群眾在文化活動中組織能力上的不足,發揮了組織活動的重要作用。三是,建立了一支穩定的文化工作者隊伍,這支隊伍在專業化領域形成了完善的人才結構和專業模式,充分投身到群眾活動的組織、黨的政策的宣傳、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中去,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值得信賴和依托的一支文化隊伍。改革開放40年來文化館取得的這三大成就,歸結起來,就是通過文化館推動了我國文化事業體系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轉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018年周口市迎新春少兒文藝聯歡晚會
總分館制提高基層文化效率
改革開放初期,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文化館事業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普遍存在財政困難的問題,場館建設和人才隊伍培養都存在不足。隨著國家逐漸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尤其是在2007年《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頒布之后,通過示范區的帶動,我國各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文化館站的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文化館在保留基本職能的基礎上,更加強調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職能,同時兼有對基層的文化市場進行規范和管理。
2016年,當時的文化部、財政部等五部門印發了《關于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指導意見》,以縣為基本單位,以鄉村為重點,以統籌發展、提高效能、促進均等為原則,推動具備條件的地方因地制宜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發揮縣級總館在縣域公共文化建設中的中樞作用,通過分館把優質公共文化服務延伸到基層農村,增加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為更好地滿足廣大群眾基本文化需求創造良好條件,提供有力保障。對于文化館的總分館制建設,傅才武談道:“我國文化館、圖書館的總分館制一直在逐步推進,該指導意見的發布對縣級總分館制的建設和推動起到了制度上的保障作用。以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為中心,鄉鎮文化站為協同單位,通過建立這種總分館制,可以有效進行文化資源的流通,解決基層文化單位資源分散、配置不足的問題,實現資源的流動和優化。總分館制在提高基層文化效率方面是十分有效的辦法,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在全國范圍內,尤其是東部發達地區取得了突出的成就?!?/p>
場館信息化,越到基層越薄弱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文化館數字化、網絡化建設成為文化館事業發展的新方向。在傅才武看來,文化館整體上向數字化、網絡化發展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必然要求,也是必然趨勢?,F代人的消費都和互聯網緊密連接,這種趨勢會從物質文化消費領域延伸到精神文化消費領域,且這種趨勢無法逆轉。所以圖書館、文化館服務于基礎群眾,通過數字化、網絡化的方式進行對接,是其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提供服務效率的有效手段。當上到老人、下到孩童都學會使用網絡進行消費和獲取信息的時候,如果文化館還僅僅滿足于傳統的服務方式,顯然會落后于百姓的消費需求和文化需求。
傅才武認為,我國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突出問題在于國有文化場館信息化的能力越到基層就越薄弱,人才、資源和技術力量都不足。他說:“文化館越到基層越是和老百姓聯系緊密,這種信息化能力的薄弱就越發凸顯。提高文化館數字化能力、服務能力、資源提供能力、管理能力是國家要大力改革的方向。要解決目前基層文化館數字化能力不足的問題,一個有效的解決途徑是與互聯網公司合作,購買互聯網服務。另外就是要加大力度培訓數字技術人才,讓固有的人才結構面對和包容信息技術,達到人才結構的更新換代?!?/p>
探索文化館的社會化運營
目前,我國百姓的文化消費需求快速迭代,傳統的管理方式、供給方式想要跟上百姓需求的節奏,就要把傳統的文化惠民方式轉變為通過管理創新、體制創新、機制創新,提供真正滿足百姓需求的文化產品。
想要通過文化館激發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傅才武認為主要有三個方法:第一是通過體制創新,進行開放辦館;第二是通過總分館制的建立達到資源流動;第三是需求引導供給,和百姓的需求對接,保證供給的有效性。其中,傅才武強調了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館建設的重要性,他舉例道:“2013年投入運營的江蘇省無錫新區文化館的管理模式采取社會化運作方式,由專業公司全權承包,也是全國首個將文化館的運營管理和服務等業務進行整體外包的實踐探索,為全國文化館的社會化運營提供了新思路。國家近年來也在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通過直接投資、贊助活動、提供產品和服務,以及采取公益創投、公益眾籌等方式,依法依規有序參與文化館的建設?!?/p>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