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文化工作“一個都不能少”
習近平總書記11月6日在上海考察時強調,把社區居民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做到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這些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滿足社區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
作為基層群眾物質生活富足起來后的更高要求,豐富的文化生活是萬千群眾所需,也是加強社區治理必不可少的著力點。健康多元的文化生活,對構建和諧的鄰里關系、家庭關系,提升社區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促進意義。相反,如果社區缺少文化設施、不開展文化活動,則不利于增強居民對社區的凝聚力和認同感,進而也會影響到社區其他工作的正常開展。
近年來,得益于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門的推動,全國各地的大部分社區都基本建成了閱覽室、書畫室等文化設施,并配備了大量的圖書、電腦、樂器等文化設備資源,社區文化工作開展的硬件基礎已基本完備。同時也應看到,由于社區居民年齡段的不同及文娛愛好的多樣性,很多社區的文化設施、文化活動的主要受眾仍以老年人、兒童居多,青少年、中年人在社區文化工作中的參與度非常有限,離人人參與基層文化建設的局面還有差距。因此,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如何吸引青少年、中年人參與進來,真正實現社區文化工作全民參與,是各級黨委政府需要認真考慮和解決的難點問題。
筆者認為,要想實現社區文化工作“一個都不能少”,得在完善文化基礎設施的同時,進一步提高社區文化設施、文化活動的吸引力。尤其需要針對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推出特色文化服務品牌。具體而言,不妨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
首先,不僅要有“廣場舞”,更要有“健身操”。毋庸諱言,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社區,主要的文化活動就是廣場舞,其主要參與對象以老年人居多。社區可針對中年人、青少年群體的健身需求,引入適合他們參與的、更具時尚運動色彩的健身操等活動形式。
其次,社區的圖書配備、文藝演出等資源配備應更加“年輕化”。在部分地區的社區活動室里,圖書配備多以保健養生類為主,文藝演出也傾向于傳統歌舞,對年輕群體缺乏吸引力。社區應統籌考慮全體居民的需求,增加一些青少年喜歡閱讀的書籍;在社區的文藝演出等活動中,應多排演一些關注現實和年輕人生活狀態題材的節目。
第三,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形式。近年來各地的實踐都表明,中年人、青少年等群體對優秀傳統文化不是不感興趣,而是取決于什么樣的接觸和傳播方式。社區可在各級文化部門的幫助下,多舉辦傳統手工藝展演、地方戲曲演出、古詩詞家庭比賽等活動,激發年輕人等群體參與社區文化工作的熱情與積極性。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