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作品豈能拿糟粕當正道
前不久,名為《娘道》的電視劇在衛視熱播,該劇以民國初年為時代背景,描繪了主人公瑛娘與5個孩子之間聚散離合的傳奇故事。然而,這部作品卻呈現出了收視率與口碑的撕裂:一邊是收視率遠超同時段其他電視劇,一邊是豆瓣評分只有2.6分、86.7%的觀眾給出一星評價。這種撕裂和爭議正源于該劇將糟粕當正道。
根據該劇導演的解釋,“娘道”的含義是“生而無求、哺而無求、養育而無求、舍命而無求”。該劇主創似乎想要展現母愛的無私和偉大,但事實上,該劇傳遞出的價值觀恰恰與之背道而馳。
一方面,該劇試圖展現母親的無私奉獻,實質上卻將女性物化為生育工具。比如,主人公在難產高喊“保我兒子!我這條賤命算什么,我一定要給繼宗生出兒子”,事實上泯滅了女性在獨立個體意義上的價值,仿佛傳宗接代是女性最大的價值。這是一種對于女性生命權利的偏見。另一方面,該劇還傳遞出一股濃烈的“重男輕女”思想。諸如“要怪就怪我吧,怪我生不出兒子”“我這條賤命算什么,只要能給二少爺生兒子”等臺詞反復上演,母憑子貴、“兒子是寶、女兒是草”的封建糟粕思想淪肌浹髓。在提倡男女平等的當下,這些臺詞極為“扎眼”。
這也讓我們不得不發問,在如此封建桎梏下的所謂“娘道”,是真正的“娘道”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母愛也好、娘道也罷,在對子女默默付出、無私奉獻的同時,享有作為母親的權利和作為女性的尊嚴,平等而又無差別地去疼愛子女,恐怕才是母愛的真諦。
老舍在《我的母親》中刻畫出了一個戰爭年代勇敢而又堅毅的母親形象,在刺刀和饑荒中“不軟弱”地保護著兒女;陳忠實在《白鹿原》中,將作為母親的仙草描寫成男權的附庸,這也注定了她命運的悲劇性,然而在讓人唏噓之余,她的悲慘命運帶給人們的更多是對封建禮教的批判與反思。時至今日,承載著這些母親形象的書紙雖已泛黃,但讀來仍字字千鈞、句句泣血,成為歌頌母愛的永恒經典。
近年來,隨著文藝創作市場的勃興,一批批優質的文藝作品脫穎而出,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涵養著主流的社會價值。但同時,由于過分追逐市場導向和經濟效益、囿于文藝創作者個人的思想境界和專業素養等因素,文藝作品市場也呈現出了泥沙俱下的現實圖景。不僅《娘道》等作品價值觀出現錯位,近幾年,手撕鬼子、子彈轉彎的抗日神劇有之;輕侮英烈、歪曲歷史的惡搞作品有之;情色媚俗、刺激感官的低俗作品有之;渲染物欲、鼓動享樂的輕浮作品亦有之。
這些價值觀嚴重扭曲和錯位的作品,不僅喪失了文藝作品所本該擁有的審美及文化價值,影響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長遠發展,還消解著社會賴以維系的道德文化及主流價值,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因此,對于這種文藝作品價值觀錯位的現象,我們應當保持警惕。
文藝作品承載著引領風尚、成風化人的重要作用。因此,文藝創作者應當在浮躁淺薄的社會思潮、物欲橫流的市場大潮的沖擊下,保持清醒的創作頭腦、獨立的思想定力、正確的價值導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所強調的那樣,“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創作出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文藝作品。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