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為山:將傳統(tǒng)文化刻入歷史長河
上世紀90年代初,全國出現(xiàn)經(jīng)商熱、下海熱,我覺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精神,沒有文化,沒有靈魂,它的經(jīng)濟發(fā)展也是短暫的。所以我開始自己為自己立了一個目標,那就是為歷史上的文化名人塑像。
中華歷史上的杰出人物,他們在重要的文化場所與觀眾對話,是一種美好的心靈慰藉,因為他們承載的文化,精神世界的高尚,以及他們的人生價值,激勵著今天的人。
雕塑藝術(shù)就像詩歌一樣非常提煉,它不是通過像記敘文、散文那樣寫上很多故事情節(jié),而應(yīng)當一目了然但回味無窮。如何使我的雕塑達到一個新的境界,跟古人不同,跟西方人不同,我找到了寫意雕塑這樣一條道路。
法蘭西學院主席克羅德·阿巴吉在中國國家畫院看到了現(xiàn)代著名畫家黃賓虹的雕像,并把它畫了下來。回到法國后,他一直在思考雕塑當中所包含的中國藝術(shù)的神韻。后來我去法國拜訪他,他拿著一本速寫本問我,說想了解這個雕塑的作者以及創(chuàng)作過程,我一看正是我創(chuàng)作的黃賓虹,當時熱血沸騰。他熱烈地擁抱我,說原本以為這個作者有一百歲了。
我們在巴黎舉辦的“心靈的對話”,是兩個人的聯(lián)展,這位80多歲的西方大師把孔子和老子的雕塑放到最重要的地方,他的作品都圍在周邊,這是對中國藝術(shù)、中國文化和中國賢圣的一種尊重。
所以我們講我們要懂得自己的文化,要識自己的寶,有信心地來宣傳我們自己的文化。
2012年9月份,我在聯(lián)合國總部舉辦展覽。潘基文當時是聯(lián)合國秘書長,他看了這些雕塑之后寫下了四個字,上善如水。他說這些雕塑表現(xiàn)的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更是全人類的靈魂。他說,他從小在孔子、在儒家濃濃的文化氛圍中成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至今是真理。
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兩年前,德國人希望在馬克思的故居塑一尊馬克思像。他們原打算讓我做一個兒童時期的馬克思,由母親攙著。我覺得這不是我所想要塑造的,因為馬克思他是思想家、哲學家,他的形象應(yīng)當跟身份相符,我們所熟識的馬克思長頭發(fā)長胡須,充滿了智慧,在我們心中已經(jīng)定格,所以我提出要做我們所熟識的思想家、哲學家馬克思。
他們原計劃雕像做兩米,就立在那個三角地上,我實地觀察后覺得那里太小,因為馬克思的情境非常開闊,背景非常深厚,他腳踏的大地非常堅實,所以應(yīng)該做一個體量更加高大的馬克思雕像。最終我們選擇了特里亞這個古羅馬時期的廣場,地勢開闊,馬克思雕塑高5.5米,跟馬克思誕生的時間5月5日正好吻合。
我創(chuàng)作的馬克思雕像到達德國的時候,他們表示這就是他們心中的馬克思,身穿大衣,邁著堅定從容的步伐,目光深邃,炯炯有神,向著前方,他手中夾著一本厚厚的書,這一本書是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百科全書”。
當然我們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講中國故事不僅僅是講這些美妙的故事,我們也要把我們民族在歷史當中的災難,我們的國恥,講給世界聽。南京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所有主題性雕塑在創(chuàng)作中給了我一種悲憤的激情,我們要記住歷史,但不是要記住仇恨。雕塑中有一組是以幸存者常志強的悲慘遭遇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題目叫《最后一滴奶》,常志強當時還小,他的母親在逃難的過程當中,被日本人的刺刀捅得鮮血直流,卻抱起了她的小孩子喂奶,最后奶水、血水,把母親和嬰兒永遠凍凝在一起,變成一塊永不融化的冰,這一組雕塑不僅感動了所有的中國人,也感動了世界各地的參觀者,特別是來自日本的參觀者。可見,人類向往和平,它是一種共同的價值,今天發(fā)展了的中國,有這樣的一種自信,來揭開自己的瘡疤,讓世界警醒,讓戰(zhàn)爭遠離人類,我覺得這是藝術(shù)的力量,是文化的力量,更是正義和平的力量。
(作者為中國美術(shù)館館長,本文編輯整理自央視《開講啦》)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