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題材創作的“三個為本”
我來自美麗的水仙花故鄉——福建漳州,從事戲劇創作近30年,先后創作了薌劇、京劇、越劇等不同劇種的劇本。特別是最近幾年,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和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創作了薌劇現代戲《谷文昌》和京劇現代戲《紅土》,對現實題材戲曲創作有了一定的認識和體會,我將之歸納為“三個為本”。
首先,戲曲的現實題材創作要以人為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優秀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優秀文藝創作都為了人民。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人民的心愿、心情、心聲,立志創作出在人民中傳之久遠的精品力作。”戲是要演給人看的,你的戲必須讓觀眾能坐得住、看得下去。這就要求現實題材創作不能自以為是,而是要符合觀眾的審美需求和欣賞習慣。現實題材所塑造的人物,要有真情實感,是一個個實實在在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矯揉造作無病呻吟,或是口號連篇缺乏真實的一串串符號。能夠引發觀眾情感共鳴的,永遠是樸實鮮活的舞臺形象、刻畫細膩的人物內心。薌劇現代戲《谷文昌》正是以人為本,賦予人文關懷,從人性的角度,從情感的基點切入。在谷文昌把“敵偽家屬”改為“兵災家屬”的過程中,將他作為普通人應有的愧疚、糾結、彷徨、猶豫一一呈現,這些看似平常,卻最能撥動觀眾的心弦,絲毫也沒有影響人物的形象塑造,反而更為真實可信。觀眾因此被谷文昌的黨性原則、革命初心和人格魅力深深感染。
其次,戲曲的現實題材創作要以傳遞正能量為本。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充分認識肩上的責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戲曲本身就有高臺教化的功能,千百年來,潛移默化地傳承著中華傳統美德,陶冶人們的情操。現實題材劇本創作更要充分發揮這一功能,秉承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的獨特傳統,以飽滿的熱情謳歌新時代、弘揚主旋律。很多時候,人們往往忽略了傳遞正能量的重要性,殊不知,正能量是一個戲的靈魂。同時,傳遞正能量與追求藝術境界并不矛盾,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這是藝術規律的必然要求。現實題材劇本創作反映的是現實生活,更為觀眾所關注和關切。許多現實題材優秀作品之所以打動觀眾,正是因為傳遞了正能量。它們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到,共產黨干部榜樣的力量、模范英雄人物人格的魅力。即便全劇沒有什么豪言壯語,卻能讓觀眾看到一個個心系百姓、嘔心瀝血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立在舞臺上,諸如焦裕祿、孔繁森、李保國等等,不勝枚舉。最終觀眾將他們“不忘初心、敢于擔當”的精神,深深地印在心里。當然,現實題材創作不僅限于書寫英模人物,平凡人中自有不平凡。我曾經創作一個講述治理水土流失的劇本,在去長汀采風的過程中,從副縣長到村里的普通群眾,居然都對治理水土流失如數家珍。經過深入了解,發現這些平凡人的背后,都有著不平凡的經歷。在幾十年的人與自然的斗爭中,艱難挫折、失敗痛苦、失望絕望都幾乎嘗遍,卻始終不曾放棄。讓我為之動容,為之震撼。于是,這些平凡人成了我劇中的主人公,既生動又充滿正能量。所以我認為以傳遞正能量為本,將是現實題材創作應該堅持不懈的,也是文藝工作者應有的社會責任和文化擔當。
三是戲曲的現實題材創作要以劇種特色為本。中國戲曲不同劇種各具特色,戲曲大觀園千姿百態、姹紫嫣紅。當下的戲曲創作,要以劇種特色為本,不能忽略這一點,否則劇種消亡和劇種趨同絕非危言聳聽。現實題材戲曲創作很容易使劇種落入話劇加唱的泥淖中,這都源于未能很好地把握劇種特色,過分強調所謂現代藝術表現手段的運用,忽視了本劇種的獨特表現方式,忽視了傳統戲曲表現應有的虛擬性特征。其實,在長期的現實題材創作實踐中,不乏成功經驗可資借鑒,如豫劇《朝陽溝》《焦裕祿》等,既能較好地表現現實生活,又能彰顯濃郁的劇種韻味。我們薌劇在現實題材創作方面,從內容到形式,從音樂唱腔到舞美制作、服裝造型,乃至小小道具,無不蘊含閩南文化的元素,凸顯薌劇這一和臺灣歌仔戲同根同源的劇種的草根和溫情。這是基于對劇種所處生態的了解、對劇種特色相對準確的把握。記得我們在組織主創人員采風的過程中,意外地發現當地海邊還有人穿著木屐,這是多年不曾見到過的,幾近絕跡。這一發現,最終成了我們劇中極具閩南特色的木屐舞,在舞臺上讓觀眾倍感親切與清新。
現在,現實題材戲曲創作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我們只有在創作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傳遞正能量為本,以劇種特色為本,我們的作品才能唱得好、傳得開、留得下。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