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傳統風景攝影邊界 ——從“第五屆長安攝影周——中國風景攝影40年”說起
——從“第五屆長安攝影周——中國風景攝影40年”說起
近日,以“中國風景40年”為主題的第五屆中國·長安攝影周暨中國攝影家協會第十三屆理論研討會在廣東省東莞市長安圖書館舉行。此次攝影周以“中國風景40年”主題展為主體,設立了十場精品展、邀請展和四場學術對話。同期舉行的研討會主題為“風景攝影與自然觀”,中國攝協主席李舸表示,希望通過對這一主題的探討,系統梳理風景攝影的特征和沿革,探索風景攝影的發展方向。
如何評價40年來與中國改革開放同步的中國風景攝影,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話題。攝影周總策展人那日松希望用幾個展覽把40年的發展演變過程梳理出來,最后定下主題展、探索與對話、關注新風景、域外風景四大框架。作品時間跨度從上世紀80年代到當代的中國風景,包括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攝影,再到當代的新風景攝影,以此整體展現風景攝影40年變遷。“總體看上去可能有些跳躍,但我想藉此打破所謂中國傳統風景攝影的界限,拓寬風景攝影的邊界。現在的年輕攝影人眼界非常開闊,對風景攝影有自己獨立的理解方式。因此,不論是風光攝影、紀實攝影、觀念攝影,還是所謂的當代攝影、景觀攝影,它們都不是孤立的,攝影是發展的。”那日松說。
從中國傳統風光攝影到現代新風景攝影
大凡接觸攝影者,拿起相機幾乎都是從風景攝影開始,因此風景攝影有著最廣大的群眾基礎。同時,風景攝影又是最大限度調動攝影諸要素和各種技術手段的影像門類,因此被諸多專業攝影家所鐘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的步伐,中國風景攝影得到極大發展。
康德說,美是感情的理性呈現。我們為什么拍風景?風景攝影家于云天拍攝的喜馬拉雅山曾在全國比賽中獲獎,如今他還記得當時在珠峰下與雪域高原合影的情景,“深感與自然相比人太渺小了”,這種感受讓他永遠走在風景的路上,“因為山在那兒,在遠方”。青年風景攝影家葉文龍從小生長在雁蕩山下,寄情山水是他拍攝風景的初衷。
傳統風景攝影家充滿寄情山水的理想主義浪漫情懷,以扎實的美術基礎和傳統文化學養,觀看和審視自然現象,抓取視覺快感。現代風景攝影家無論東西方都是從人文思考的角度來審視自然現象,鏡頭聚焦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在自然中的生存狀態。如果說,不同風景攝影以公共情感與公共話語的不同內涵影響大眾,那么,公共情感主要激發大眾視覺美感的表層情緒,引起普遍意義的情感互動和共鳴;公共話題則通過涉及社會性問題的影像表達,引發大眾關注獲得社會影響。
一方面,風景攝影家之間觀看方式的不同,區別了風景攝影是拍攝調動激發視覺美感的風景還是自然與人共存狀態下的風景。另一方面,風景攝影家對于主觀介入攝影的不同出發點,涉及到復制自然風景還是借助自然風景隱喻思考,從而在解構物象風景同時再創新風景。
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核心
自然觀與觀看方式的形成,取決于攝影人的成長經歷、文化背景以及理想追求,也因此分野了中國傳統風景攝影家與現代新風景年輕態攝影人對風景攝影不同的認識、思考與呈現。“追求意境與追求自然的質感一直是風光攝影的兩極要素。在近百年的觀念嬗變中,我們不難看出血脈的傳承、亞當斯的影響以及現代主義觀念的滲透。不管是風光攝影還是風景攝影,不管采用什么影像手段,核心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攝影理論家李樹峰說。
如何理解自然與人的關系,恰恰是我們與西方看待世界最本質的不同。中國長期農耕社會中,形成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忽略了以人為本。因此要向西方學習,在風景攝影中強調人在自然中作為主體的存在意義,強調人在攝影創作中的主觀性;這也是視覺藝術發展中,藝術家擺脫自然具象的想象局限,樹立人的主體意識,創造觀念攝影的由來與必然。
著名策展人王保國認為:“新風景,是對社會和自然有了新認識。它的意義是全球化運動、互聯網思維、WTO與二次思想啟蒙背景下,出現的以攝影為手段,對當前社會發展與社會問題的反思性、反諷性、批評性、探索性的社會文化活動。它追求的不是單純的審美結果,而是社會與審美的復合結果。它很殘酷地宣告了風景攝影中多愁善感和宏大敘事的結束。把人類社會管理好,就是愛自然。”
在上海師范大學攝影專業青年教師戴菲看來,風景攝影是一種文化現象。“風景本身是沒有定義的,只有人的介入才有了意義。”他認為,與老一代傳統風景攝影家相比,當代年輕風景攝影家具有幾方面特點:掌握和熟稔影像各種技術手段及能力,有技術積淀;由于大多數城市生活的背景,城市生活經驗打破了以往傳統山水攝影的概念,作品多有涉及城市景觀中人類新的生存空間;有思考深度的學術性拍攝,有明確的定義性和方向性;希望通過努力擴大中國風景攝影的內涵和外延,構建一個廣義的中國風景攝影框架。
不可否認,從面對山川大河滿懷激情到如今充滿憂患,這其中不僅僅是成長背景的不同。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自覺的使命感;獨立敏感,有個性、有見地且不斷打破常規、打破傳統的創新意識;具備東西方從古至今的藝術史論及現代文藝理論系統,同時能夠不斷學習掌握世界文藝思想及視覺藝術前沿思想及觀念,專業學術視野開闊……這些都是我們從新一代風景攝影人身上看到的希望。
當曾經的滿目風光去山水的現象成為普遍,人滿為患過度消費淹沒了山水風光怡情的本質,你的鏡頭選擇怎樣的觀看?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