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文藝創作應上升至“人類命運共同體”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文藝是一個時代的鏡子,是一個時代的精神風向標。社會主義文藝服務的對象是誰?是人民大眾、社會主義事業。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廣大文藝工作者牢記使命職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作出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為人民提供了豐富精神食糧,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新時代有新氣象,新氣象需要新的文藝作品生動呈現、真情書寫。那么,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文藝工作積累了哪些經驗?又為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們帶來哪些啟示?日前,記者就有關問題采訪了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視中心主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顧問、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總監制兼總發行人李學政。

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視中心主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顧問、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總監制兼總發行人李學政
我國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潛力巨大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古以文載道,今以文聚力。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文化規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李學政介紹,1978年,全國只有10多家電影廠,電影從業人員不到3000人,每年只能制作電影100多部。40年后的今天,各類影視公司總數接近2萬家,影視從業人員不低于1000萬。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559億元,比1991年增長超過22倍,年均增長率約12.9%。2012年以來,我國電影市場規模穩居世界第二,特別是國產電影市場發展良好,產量穩中有升。從2013年起,國產電影市場份額始終保持在50%以上,對唱響時代主旋律,發揮強勁正能量起到積極作用。
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新文化產業形態不斷涌現、發展迅猛,成為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網絡直播和短視頻行業的發展近年來更是風起云涌,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給民眾的精神生活帶來了巨大改變,現在的人們每天都有看不完的電影、觀不完的劇、讀不完的書。類似于《渴望》《上海灘》這種曾創造萬人空巷的收視神話的電視劇在40年后的今天已很難再出現。
好作品要在贊美的同時藝術化地呈現社會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文化事業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還得益于我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讓一次次觀念的突破、思想的解放成為可能,極大地促進了文藝創作“百花齊放”,為振奮人心的文藝作品的出現創造了空間。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被稱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劇”。李學政告訴記者,他們團隊在制作《人民的名義》時,是懷著對黨絕對忠誠、對國家絕對忠誠的心情,確確實實為人民而拍攝,真真正正地以人民為中心。
李學政認為,一部好的文藝作品,要在肯定贊美歌頌的同時,準確地看到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懷著善良和積極的心態,用文藝作品的方式藝術化地呈現出來,不僅僅呈現給老百姓看,讓老百姓改變自身的問題,同時還善意地提醒我們的政府去發現問題,從而改善政府的工作,進而推動社會的發展。“只要我們有向上的決心和直面現實的勇氣,在我們黨的統一領導下,什么樣的問題都能夠解決”。
新時代文藝創作應上升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
現階段,雖然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從業人員眾多,但真正好的作品還不算多,如何從“高原”邁向“高峰”,是每個文藝工作者都在思考的問題。
李學政表示,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我國雖然人口眾多,但是我們的文化人才尤其是高端文化人才太少。在世界文化舞臺上,我國的話語權還比較弱,市場占有率也比較低。新時代,我們需要更加虛心地學習國外的先進文化,從優化人才、優化機制、優化作品,再到優化市場等各方面著手,與國際接軌。
當然,我們在汲取其營養的同時,應當以清醒的民族意識,堅守本土的文化自信,展現中華文化特有的魅力與風采,努力爭取文化交流的話語權,不斷用氣大道正的文化產品,去贏得世界的尊重和認可。同時,李學政認為,一個合格的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應該滿懷對黨和時代的感恩,努力創作有利于黨和人民總體利益、有利于社會發展的藝術作品。新時代若想創作出有代表性的文藝作品,需要與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發展,甚至是世界的發展同步。
談到新時代文藝創作的未來,李學政表示,在互聯網時代,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深入發展,要以開放、自信和包容的心態,積極吸收、借鑒全球的優秀文化成果。我們的影視從業人員應該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努力創作具有“中國符號”或“中華元素”的文藝作品,增強中華文化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提高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影響力,彰顯文化自信。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