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造史詩的雄心和能力擔負新的文化使命
以創造史詩的雄心和能力擔負新的文化使命
——對新時代文藝隊伍建設問題的學習與思考
文藝從來就是離不開人民的,文藝必須在為人民服務中實現自己的理想,文藝創作必須在真實揭示人民的喜怒哀樂中感染人、影響人、引導人,人民才是一切文藝創作的母體和生命之源,走入生活、貼近人民是文藝工作者及其文藝創作的基本態度,揭示人類命運和民族前途是文藝工作者的基本追求,用優秀的文藝作品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文藝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歷史職責和神圣使命。以人民為中心,是推動文藝不斷繁榮發展的發動機和永動機。
黨的十九大引領中華民族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代。新時代帶來新精神新氣象。文藝是時代的風向標。在人類發展的每一個重大歷史關頭,文藝都能發時代之先聲、開社會之先風、啟智慧之先河,成為時代變遷和社會變革的先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的歷史進程中,文藝工作者應該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一
擔負新的文化使命,文藝工作者應該率先樹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是因為有偉大的中華文化給予有力的支撐。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不僅是中國人民的獨特精神標識,也是中華文明彪炳史冊的壯麗畫卷,給予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自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文化強國是題中應有之義。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目標是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偉大的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必須建設偉大工程,必須推進偉大事業。使命呼喚擔當,使命引領未來。文藝工作者要在人民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要用優秀的文藝作品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要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就必須堅定文藝工作者的文化自信。我們的文化自信,首先來自于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不僅有5000年的光輝歷史,而且也是人類文明史從未中斷的文明,它一直與中華民族的榮辱興衰相伴而行,積累了無比豐厚的資源,也為中華民族戰勝困難、走出苦難、創造輝煌發揮著振衰起頹、砥礪奮進的精神作用。中華民族的優秀與偉大是由它的文化藝術的優秀與偉大鑄就的,也體現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優秀文藝作品中。我們的文化自信,其次來自于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藝創新能力上。中華民族在中國歷史的每一個歷史時期,都創造了無數不朽的文藝作品,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鑄就了燦爛的中國文藝歷史長廊,為豐富人類文明和世界文化寶庫貢獻了中國智慧。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新的文藝高峰,形成了文藝史上群峰并峙的局面;某一個時代文化停滯之際,必有新的創新力量滋生,“文起八代之衰”,文藝是在一次次創新中不斷開創新局,不斷迎來新生。我們的文化自信,再次還來自于我們所處的偉大時代所蘊藏著的偉大變革、偉大實踐、偉大進步。文藝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系、休戚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反映時代是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把握時代脈搏、承擔時代使命、聆聽時代聲音、回答時代課題,是一切優秀文藝的稟賦。革命文化、社會主義文藝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發展中的杰出貢獻,取得的文藝成就,確立的文藝方向和獲得的文化先進性品質,都由此而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不乏生動的故事,關鍵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雄心來自信心,能力源于自信。只要我們堅定文化自信,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我們就能從生活中獲得無窮的源泉,從人民中獲得無窮的力量,從文化中獲得無窮的滋養,從歷史中獲得無窮的啟迪,努力筑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文藝高峰。
二
擔負新的文化使命,文藝工作者應該率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一切優秀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優秀文藝創作都為了人民。文藝要服務于人民,就必須積極反映人民生活,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早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毛澤東同志就精辟地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文藝繁榮發展的歷程和這個歷程中的經驗與教訓都說明,什么時候正確地把握了文藝與人民的關系,什么時候文藝就得到健康發展;什么時候文藝創作出現了一批又一批的精品力作,贏得人民群眾普遍贊譽,那一定是我們的文藝創作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心聲,揭示了人民創造歷史的豐功偉績,文藝的典型形象和情感表達從小我進入到大我,以個性表達傳達了人民普遍的精神和情感,達到了時代的高度。文藝從來就是離不開人民的,文藝必須在為人民服務中實現自己的理想,文藝創作必須在真實揭示人民的喜怒哀樂中感染人、影響人、引導人,人民才是一切文藝創作的母體和生命之源,走入生活、貼近人民是文藝工作者及其文藝創作的基本態度,揭示人類命運和民族前途是文藝工作者的基本追求,用優秀的文藝作品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文藝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歷史職責和神圣使命。以人民為中心,是推動文藝不斷繁榮發展的發動機和永動機。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創作,也必將是中國共產黨人人民至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為中心開展各項工作的一個最生動形象的寫照和范式,是這一歷史圖景的生動縮影。
三
擔負新的文化使命,文藝工作者應該率先推動文化創新,讓文藝代有人才。文藝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決定著文藝繁榮的廣度和深度;文藝名家大師和力作杰作的多寡決定著造就文藝高峰的高度和力度。從文藝隊伍的結構上看,我們必須重視人才的兩個端口。一是青年文藝人才的培養和青年文藝家素養的提高。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文藝從來就是一個充滿朝氣和理想的領域,文藝史上從來都不乏青年才俊驚天一鳴的奇跡。文藝界也要大力營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二是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的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對文藝工作者提出了四點希望:第一,希望大家堅定文化自信,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第二,希望大家堅持服務人民,用積極的文藝歌頌人民;第三,希望大家勇于創新創造,用精湛的藝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第四,希望大家堅守藝術理想,用高尚的文藝引領社會風尚。這些希望,正是成就和衡量德藝雙馨名家大師的必由之路和根本標準。從文藝家思想、藝術、道德、品格、修養、素質上看,文藝隊伍的整體素質、文藝家的個人修為品質是決定文藝前途的重要因素。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首先,抖擻精神、奮發有為,擼起袖子加油干,應該是文藝隊伍必備的精神面貌。其次,要大力加強隊伍建設,切實鞏固和提高文藝隊伍思想上的先進性、藝術上的創新性、作品中的人民性、情感上的豐富性。第三,在文藝家人格修為上“倡導講品格、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文藝是塑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沒有強健、美好、高尚的人格修為和精神情操,就不可能是一個優秀的杰出的進步的靈魂匠手。偉大的文藝展現偉大的靈魂,偉大的文藝來自偉大的靈魂。這是文藝史已經反復證明過的一條鐵律。第四,必須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這是對當代文藝創作和文藝隊伍的一個鮮明的要求,也是當代文藝創作的一個重要導向。第五,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提升文藝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創新是文藝的生命。創新來自于學術民主和藝術民主的氛圍,以及這種氛圍激發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活力。文藝的創新體現在文藝原創力的蓬勃生長和佳作迭出,文藝的創新也會激發全社會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活力。文藝創新不僅體現在為人民創造文化杰作、為人類貢獻不朽作品的追求上,也展示出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這樣宏大的理想。以創造史詩的雄心和能力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文藝隊伍建設的鮮明特色和基本要求。
(作者系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