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藝術如何更好地融入新時代
中國古代戲曲與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中國戲曲以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屹立于世界民族藝術之林,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發展,傳統戲曲藝術面臨著失傳與萎縮,保護、弘揚與傳承迫在眉睫。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下,如何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讓戲迷走進劇場,讓“國粹”走向世界,使中國戲曲在傳承核心藝術價值的基礎上更好地傳播,是個值得探討的話題,也引發戲曲界代表、委員的深入思考。 ——編 者
張建國委員:
京劇藝術亟須與互聯網深度融合
張建國(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京劇院三團團長)

京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被譽為“國粹”,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京劇藝術面臨著失傳與萎縮,保護、弘揚與傳承京劇藝術迫在眉睫。在經濟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相互促進、加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信息化成為一國現代化水平的標志,互聯網已經成為影響傳統戲曲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十九大報告強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下,京劇藝術亟須與互聯網深度融合,與新興互聯網進行“聯姻”,實施“互聯網+京劇”,以創新的方式,使傳統京劇在傳承核心藝術價值的基礎上得到更好的傳播。
當前存在問題:
一、原始資料匱乏。京劇藝術起于清代,從四大徽班進京,到富連成、榮春社,是京劇的鼎盛時期,然而,由于技術缺失等諸多制約因素,許多京劇藝術資料沒有留存,僅存的一些珍貴的藝術資料還零散在四處,京劇藝術資料的搶救、留傳刻不容緩。另一方面,京劇有關數據的獲取、梳理都有一定困難,較多優秀京劇資源未能上傳互聯網,數據資源分割嚴重,難以共享。
二、傳播方式陳舊。當前,我國網民數量已超過7.5億,網絡空間已成為繼陸、海、空、天四大疆域之一的第五疆域。70后、80后、90后乃至00后,閱讀習慣是“機不離手”。然而京劇目前的傳播渠道主要是通過舞臺表演、電視、電臺,賣座率及收視收聽率較低。
三、缺乏靈活的市場機制。目前,我國對京劇的傳承和保護,主要是以政府投入、公益性為主體,還沒有形成多方參與、共贏多贏的良好市場機制,使京劇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大打折扣。
四、京劇優秀的藝術家年齡結構嚴重斷層。當今各個流派的代表性的藝術家普遍年齡較大,能成為“名角”的青年表演藝術家較少,京劇藝術人才出現了斷層。
對此,建議:
一、成立專門機構。為使該項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建議由全國政協京昆室等國家有關部門牽頭,組織京劇表演藝術家以及熟悉信息化的年輕一代京劇工作者,成立“互聯網+京劇”工作組,負責統籌、組織。在實施、建設、經費保障等方面,由京劇藝術類基金會等公益機構進行資金支持,進行聯合開發建設。
二、實施京劇藝術大數據庫建設和京劇藝術數字博物館工程。把建立京劇藝術大數據庫、數字博物館作為國家一項文化工程,將上個世紀初至當下京劇各個行當、各個流派的藝術珍品,京劇名家的代表作、演出劇目、選段、音配像,上傳錄入到大數據庫,并通過具有絢麗、夢幻視覺效果的數字博物館向公眾開放。這個大數據庫及數字博物館,作為京劇藝術永久資料保存和數據展示的場所,供公眾搜索、鑒賞,為祖國的文化事業留下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三、建立“中國京劇藝術傳播平臺”。建立面向全球傳播京劇藝術(包含英文版)的公共外網“中國京劇藝術傳播平臺”。國內及全球京劇票友可以在線觀看我國各個流派的京劇經典劇目、演出視頻,以及了解最新演出等信息。
四、進行京劇藝術傳播的移動端開發和應用。移動端可具備以下功能:一是京劇藝術海量資源的搜索查詢;二是開設京劇教學直播間,由藝術名家在線直播,為廣大網民表演京劇名段,或針對唱、念、做、打等基本功,進行線上互動教學,網民可以通過移動端支付,付費在線學習;三是推出京劇票友在線表演等具有“吸粉”能力的內容。
五、加強“互聯網+京劇”的人才培養。既懂互聯網又懂京劇藝術的復合型人才稀缺,因此要加強針對“互聯網+京劇”的教育工作,在京劇學校開設互聯網的公共課程,培養既能熟練運用互聯網又懂京劇藝術的創新型人才。建議支持京劇院校與互聯網企業聯合設立相關培訓機構,國家在辦學資質審批、資金、稅收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便利和優惠政策。
孟廣祿委員:
打通戲曲與年輕觀眾間的“最后一公里”

每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劇協副主席孟廣祿都會深入基層上百次,從部隊、鄉村到學校、廠礦,處處都留下了他演出的身影。在與基層群眾近距離交流的過程中,他欣喜地發現,如今年輕的觀眾正在不斷增多,“原來看戲的人都是花白頭發、白頭發,現在不僅有中年人、青年人,甚至有中小學生?!泵蠌V祿表示,“戲迷越來越多說明了什么?說明全社會都在呼喚戲曲這種高雅、積極向上的傳統藝術?!?/p>
在真正走入基層之前,很多戲曲演員都會覺得,基層的觀眾并不了解戲曲?!暗斘覀冋嬲氯ブ螅虐l現原來那些農民、工人、學生也會拉、也會唱。有時我會叫幾位觀眾上來,跟他們合作演出,要么他們拉我來唱,要么我來拉他們唱,那感覺就像在為家人表演。”孟廣祿表示,“還是那句老話說得好,人民就是我們的老師”。
孟廣祿坦言,自己在基層、從老百姓身上學到了很多。一次到延安演出時,他去延安魯藝舊址考察,在那里,孟廣祿了解到了一件數十年前的往事——有一個冬天,延安天氣極為寒冷,氣溫低至零下20多攝氏度?!爱敃r毛主席有一碗豬油,他自己舍不得吃,就送給剛剛演出完的戲曲藝術家,讓他們用來卸妝。藝術家們也舍不得用這碗豬油來卸妝,于是他們找來一些小米,就著豬油熬了一鍋飯,每人分了一碗。”這件往事對孟廣祿觸動很大,“它讓我意識到,文藝工作者不忘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是多么重要。它也讓我領會到,只有扎根人民,將人民頂在頭頂上,才能出好作品?!?/p>
2010年,京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皯蚯囆g不僅充滿了文化底蘊、藝術內涵和人文思想,而且能夠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提升人格?!泵蠌V祿表示,如今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揚,青年一代是重中之重,“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打通戲曲藝術與年輕觀眾間的‘最后一公里’,讓年輕人不再覺得戲曲只是老年人的藝術,而是中國人血脈中流淌著的民族文化精髓?!?/p>
為此,孟廣祿曾多次建議京劇走進課堂,讓同學們觀賞京劇藝術、了解京劇歷史故事,“這不是為了把學生培養成為京劇大師,而是希望激發青少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進一步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泵蠌V祿表示,“戲曲藝術要與現代生活相結合,達到‘活態傳承’的狀態,只有這樣,才能讓它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在孟廣祿看來,戲曲藝術的偉大之處在于始終以民族的文化為導向。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孟廣祿表示自己將努力創作出更多表現新時代、新使命、新征程的優秀作品?!俺獞蚴墙逃?,也是教育自己。干好戲曲這份本職工作,就是對社會最好的報答?!泵蠌V祿表示,文化是時代的產物,大力弘揚戲曲文化,在作品中展示中國的靈魂和中國的精神,是所有戲曲工作者的責任擔當和使命擔當。
李樹建代表:
堅定文化自信,讓中國豫劇走向世界
李樹建(全國人大代表、河南豫劇院院長)

豫劇有300多年的歷史,目前遍布大陸12個省市區以及我國的臺灣地區,共有162個專業院團,1388個民營劇團,號稱“十萬大軍”。在舞臺上演出的古裝戲、新編歷史劇和現代豫劇198部,名家有“豫劇大師”常香玉、“豫劇皇后”陳素真,以及著名劇作家、導演楊蘭春,代表劇目有豫劇《花木蘭》《朝陽溝》《穆桂英掛帥》《七品芝麻官》等。近十多年來,河南從戲曲大省邁向戲曲強省,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并在全國榮獲大獎,如現代豫劇《焦裕祿》《常香玉》《紅旗渠》,新編歷史劇《程嬰救孤》《清風亭》《蘇武牧羊》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豫劇積極落實黨中央提出的從嚴治黨、反腐倡廉等一系列重大決策,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推出了廉政豫劇三部曲《全家?!贰毒牌费矙z》《張伯行》。2017年,中宣部和中直工委選調《焦裕祿》和廉政豫劇《全家?!?,到中央黨校和北京梅蘭芳大劇院演出,受到有關領導和首都觀眾的歡迎和高度評價。中央黨校領導看完我們的戲后說,“看你們一場演出,勝過教授講十堂課”。
去年,我們為了落實中央提出的精準扶貧這一重大決策,經過精心創作,推出現代豫劇《堯山情》,計劃今年下半年晉京演出。
多年來,在河南省委的關心支持下,恢復了河南豫劇院,并將其升格為副廳級單位,我們沒有辜負和忘記黨和人民對我們的厚望,提出了“示范、引領、研究、幫扶”,下好全國豫劇一盤棋的奮斗目標。特別是對于當前如何加強戲曲與互聯網的結合,我們組織舉辦了全國豫劇高級人才培訓班和全國豫劇院團長工作交流會,國內12個省市區的300名院團長參加會議,相互交流、認真學習。我們還連續兩年在北京舉辦中華豫劇北京展演月,來自大陸12個省市區以及臺灣地區的共23個豫劇團每年演出30臺劇目,觀眾達10萬人次,30多家互聯網平臺直播,網上點擊率總量達到3億人次。尤其在進北大、清華進行豫劇展演季期間,我們連續演出10天,舉辦24項活動,幾乎一票難求,場場爆滿,在高校學子中引起轟動。此外,我們還多次派主創到新疆、青海、甘肅和臺灣地區,無償為這些地方的豫劇院團創排劇目。
豫劇不僅能走向現代,走進青年,也能走向國際。十多年來,我本人帶領原創新編歷史劇《程嬰救孤》出訪27個國家和地區,從美國百老匯到好萊塢,所到之處無不受到歡迎和好評。特別是2016年10月18日到巴基斯坦的演出,是冒著生命危險完成的一項光榮任務(當地武裝沖突頻發),然而我們的劇院演職人員視劇場如戰場,用藝術為國爭光。
成就的取得與中央及河南省委的關心支持是分不開的。我們認為,戲曲人的春天真正到來了,不僅是春天而且是艷陽天。
遲小秋委員:
應建立國家級京劇基因庫
遲小秋(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京劇院青年團團長)

傳承京劇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京劇,欣賞京劇的藝術魅力,是每一位京劇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繼承、弘揚好傳統文化藝術表現形式,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選擇。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能丟、不能忘。作為國粹,京劇飽含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鑒于此,建議建立國家級京劇基因庫,發揚古代樂府采詩的傳統,把流散在全國各地不成體系的各種唱腔、劇本、臉譜、道具、服裝等,以及幾乎失傳的劇目資料進行全國范圍內的系統收集,像保留植物種子一樣將它們保存起來,通過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手段對它們進行分門別類地有效整理。
文化根植于實踐,具體表現在藝術創作上,對于每一位戲曲創作者來說,應該善于發現、挖掘今天的生活,并以此作為創作的素材,繼而推出具有現代風貌的藝術作品。有些人主張京劇要原汁原味,一百年前怎么唱,今天就怎么唱。這其實說對了一半,今天“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其精髓,因此,建立基因庫應該“求原汁”,不能胡亂添加。但是光這樣還不行,京劇最終是要走進現代生活,因此我們要兩條腿走路,既要原汁原味地保留,也要大膽探索創作。近年來北京京劇院先后創作或聯合創作連臺本戲《宰相劉羅鍋》、新編京劇《赤壁》《宋家姐妹》,上海京劇院創排的《貞觀盛事》《廉吏于成龍》以及國家京劇院首創現代京劇《西安事變》等優秀劇目,均獲得市場廣泛好評,起到了弘揚民族文化、推陳出新的作用。
創作既不能忘了源頭,也不能忘了歸宿。所謂源頭就是要傳承好京劇獨特的美學特征,歸宿就是積極反映當代,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食糧,同時創作過程中不能一味追求市場和票房。我覺得還要運用精湛的藝術魅力來傳遞正能量,激勵人民向上、向善。老一輩藝術家們創作了一大批這樣的作品,像《鎖麟囊》中對于扶貧憐困和真、善、美行為的贊揚,《文姬歸漢》中對愛國情懷的肯定,《四郎探母》中對家風、骨肉深情的抒發,都是深入人心的。我們就是要創作提振民族氣、弘揚正能量的藝術作品,讓全社會心往一處貼,擼起袖子勁往一處使!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董園園委員:
讓電視戲迷成長為劇場戲迷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京劇院演員董園園一次到基層送文化下鄉時,演出結束后閑來無事打開了賓館的電視機。她驚訝地發現,自己翻遍了所有的頻道,竟然沒有看到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這不是我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了?!痹谌珖f十三屆一次會議上,董園園對記者說,自己在很多基層或比較偏遠的地區演出時,發現電視里都沒有戲曲頻道。
“繼承、發展和創新戲曲藝術,電視媒體是一個很好的平臺。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近幾年相繼推出了《空中劇院》《角兒來了》《璀璨梨園》等節目,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倍瓐@園舉例介紹,《角兒來了》以還原名家本真、尋回時代情懷為宗旨,講述了梨園名角的從藝故事與傳奇人生;《璀璨梨園》則邀請地方劇種的代表人物登臺演出,展示各大劇種的風采,“這些節目不僅有效地宣傳了戲曲藝術,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戲迷。”
董園園在鄉鎮演出時,發現很多基層群眾都十分喜愛戲曲藝術,也希望更多地了解戲曲藝術?!皣疫@么大力發展戲曲藝術,具有重要藝術普及功能的戲曲頻道不應該在鄉鎮的電視機中缺席。”此外,董園園到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區演出時,也有很多觀眾對她表示,希望能更多地欣賞到戲曲節目,但苦于無法搜索到央視戲曲頻道?!盀榇宋以谔岚钢薪ㄗh,央視戲曲頻道應當進一步提高覆蓋率,以滿足更多觀眾對戲曲藝術的需求?!倍瓐@園表示。
曾先后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的董園園主攻“梅派”青衣。她常說,自己是一個為戲而生的人。出身于梨園世家的董園園,血液里流淌著戲曲的基因,她的父親董文華是著名文武老生,被譽為“一代猴王”,母親尚明珠是荀慧生先生的弟子,外婆尚凌云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名揚上海的紅伶。
作為梨園家族的第四代傳人,董園園深感責任重大?!皯蚯囆g是國家的瑰寶,我們要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一方面要多出優秀的作品,讓熱愛戲曲藝術的觀眾滿意,讓他們有動力走進劇場來看戲;另一方面政府和有關部門也應當加強對戲曲藝術的推廣力度,制定更多科學的配套政策?!?/p>
多年來,董園園一直強調“戲曲從娃娃抓起”的重要性?!皣揖﹦≡含F在每年都開展‘京劇進校園’活動,盡可能培養中小學生對京劇藝術的興趣?!倍瓐@園告訴記者,自己身邊很多戲迷朋友都是從小被家人帶進劇場的。“孩子一開始可能只是覺得好玩,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之下,等到他們長大了,就發現自己已經愛上了戲曲藝術。”
董園園特別提到,將戲曲的電視觀眾轉化為劇場觀眾十分重要。“在通過電視、互聯網等平臺將年輕觀眾培養成為戲迷、讓他們邁入戲曲藝術的大門之后,我們更要鼓勵他們走進劇場,近距離地體驗戲曲藝術的魅力。只有這樣,戲曲藝術才會有發展的動力與活力?!彼硎?。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