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白首”文藝家講述“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
原標題:盛世看今時 白首猶韶華——“足音”年度回訪·“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特輯

蔡正仁

羅錦鱗

王炳華

李谷一

喬 羽

陸天明
蔡正仁:總持風雅有春工
曹玲娟
蔡正仁老師的家,離上海昆劇團不遠。這個周六,蔡老師難得在家。前一晚,他剛從蘇州趕回,參演一臺文藝晚會,清唱了兩段《長生殿》中的《哭像》。此前在蘇州,他一直忙著幫蘇昆排一出新戲,過了這天,還得去昆曲的故鄉昆山舉辦一場講座。
“最近好像是特別忙。”蔡老師笑。排戲,是他第一回正兒八經當導演,燈光布景都得管。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正也趕上上海昆劇團建團40周年,上昆要在春節期間推出系列演出,壓軸的,便是蔡老師等“國寶級”藝術家領銜的反串版《牡丹亭》。蔡老師反串杜麗娘,老搭檔張靜嫻倒是唱柳夢梅?!半y煞我也。”雖有點犯愁,蔡老師又笑著說,“過年嘛,大家圖個開心?!?/p>
40年前,恍如昨日?!啊母铩Y束,整整奔走兩年,終于聽到了正式恢復昆劇團的消息?!碑敵?,蔡正仁一心想唱昆曲?!拔母铩逼陂g,他在樣板團里唱京劇,硬著嗓子上,“唱的都是夾皮溝老鄉、《紅燈記》里的日本兵……”現在說起來,老兩口還止不住笑。老伴忍不住爆料,“改回昆曲其實很苦的,他都不講。要把粗嗓再改成假嗓,天天吊嗓子硬生生練出來的?!?/p>
父親送蔡正仁學昆曲,還是他年幼時。“我當時根本就不知道有昆曲,就問我父親,是不是唱戲時能穿龍袍?”昆曲中,穿龍袍的戲著實不算多,沒想到后來,蔡正仁唱了一輩子的大官生“唐明皇”。
唱了一輩子戲,蔡老師客廳掛的唯一一張演出照,是他與師娘李薔華為紀念恩師俞振飛同臺演出時的照片。那一年,師娘83歲,蔡老師也有71歲。戲的末尾,師娘跑了一大圈的圓場,末了,氣定神閑,唱完成套二黃唱腔。大幕一閉卻累到只能獨自站著,不能動,也不肯讓人扶……“你看,師娘那嬌羞的神態,年輕人做不上來的?!比缃?,師娘的封箱之作,蔡老師掛在最醒目的地方。
與照片隔廳相對的,是俞振飛81歲時揮毫題的字:轉益多師與古同,總持風雅有春工。蘭騷蕙些千秋業,只在承先啟后中?!坝崂蠋煹淖趾芎茫芏嗳松祥T求字。我倒是沒有開過口。這是1982年我在蘇州昆劇會演時,老師看了我的演出當場寫了贈我的?!边@幅字,蔡正仁端端正正,掛了30多年。
孫女瀟瀟很有戲曲天賦,蔡老師心里很滿足,當年兒子嫌學戲太苦太累,如今孫女喜歡,他就計劃著要傾囊相授。祖孫倆常常湊一起,研究要學些什么戲。這幾年,蔡老師的記性是越來越差了,孫女自己動手,在門口給爺爺貼上一張“出門必帶!手機、電話本、錢、門卡、老年卡”。旁邊月歷下,是蔡老師寫的2018年大事提醒,上面,演出已經排到9月了。
羅錦鱗:一生難舍戲劇魂
周飛亞
羅先生記性很好。電話接通,剛報上名字,他馬上想起了我們的上次會面——那是在去年初春,差不多已是1年以前了。他說,“你好你好,好久不見”。
我不禁莞爾。他說起話來語速還是那么快,滔滔不絕,像他鐘愛的戲劇一樣富有感染力。和他談話,你很容易忘記他的年齡。你聽:“近來怎么樣?那事情可太多了,我想想啊——
“去年年底,到河南的三所大學講了課,這是教育部的任務,‘經典藝術進校園’嘛;然后是文化部的‘千人計劃’,面向全國的戲劇院團培訓人才,這個項目可受歡迎了;1月份剛在國家大劇院開完講座,我的河北梆子版《忒拜城》馬上要開始第十七輪演出了,接下來復排《晚餐》,這也是第十輪了;哦對了,2月初還要去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講課,天津和河北的學校也請我去培訓師資;今年可能要為國家大劇院排一部古希臘喜劇,我們剛開始商談……再加上博士生的論文答辯,上半年已經排滿了!”
這一通介紹,一氣呵成,我都插不上嘴。很難想象,這是一位年過八旬的老人的生活。
羅先生出生時,抗日戰爭正激烈,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直至如今的新時代,他笑稱自己“什么都經歷過了”,“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的后半生”。
1986年,他在國內首次公開排演《俄狄浦斯王》,全國轟動,可以說是他事業的真正起點。而這正是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
“在此之前,一些老藝術家、包括我的老師,早就想排演了,但這部悲劇的主題是命運,是‘宿命論’的,在中國比較敏感,當時我們是講‘人定勝天’的……再加上毛主席曾批評一些知識分子‘言必稱希臘’,他們就沒敢做?!?/p>
羅先生說,其實他內心也忐忑。上演后,“觀眾叫好,我不放心;北京市委的領導來看了,都說好,我還是不放心;直到中宣部的同志來看了,也說好,我才徹底放心了。那天晚上我喝了二兩酒!”
羅先生覺得,提到改革開放,也許人們的第一反應會想到物質生活、經濟建設的巨變,但他更看重的是精神層面?!八枷胍查_放了,國家也意識到這些世界文明瑰寶的價值了?!?/p>
后來,劇團遠赴希臘演出,讓世界都看到了中國開放、包容的新面貌。著名劇作家、當年還是記者的過士行在《北京晚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足球沒出去,戲劇出去了》。
對這個標題,羅先生記憶深刻,至今提起來還直樂。我不禁猜想,過士行后來對戲劇產生興趣,轉行當了編劇,不知道是否也曾受過這件事的一點點影響呢?
命運,有時就是這么奇妙——尤其是,在我們身處的這樣一個意氣風發的大時代里。
王炳華:瀚海絲路漫求索
楊雪梅
2017年末,在北京大學中古史研究中心組織的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九十周年高峰論壇上,意外見到了王炳華先生。他被安排作關于新疆考古的主題報告——《從高加索走向孔雀河》,這樣寬闊的視野似乎也只有他可以駕馭。
自1960年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畢業赴新疆工作算起,王炳華先生在新疆作了40個春秋的考古。2000年退休之后,他被請到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研究所教書育人。這幾年他筆耕不輟,繼續沿著西域研究之路,把自己見證并思考的新中國新疆考古事業講給更多的人聽。前不久,剛剛拿到了中西書局出版的厚厚一本《探索西域文明》,這是王炳華的師友們按學界慣例為他的八十華誕而組織的論文集,書中有炳華師根據自己工作日記整理的《考古行腳五十年》,而改革開放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轉折點。
40年前的1978年,季羨林、任繼愈先生一起訪問新疆,王炳華陪著他們在烏魯木齊、吐魯番、克孜爾、庫車庫木吐拉考察。“新疆考古,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備受世界關注;改革開放之后,這種關注度立刻顯現出來?!?/p>
在漢代絲綢之路開通之初,樓蘭曾是絲路交通的重要節點,但由于種種原因在4世紀以后便衰落了,古城也隨之消失。1901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重新發現樓蘭古城,各國探險家紛至沓來。我國考古學家黃文弼于1930年曾到達羅布泊北岸的土垠遺址,但因為湖水暴漲而未能進入樓蘭古城。新中國成立后,羅布泊成為軍事禁區,樓蘭考古再次沉寂。直到1979年,中央電視臺與日本NHK合作拍攝《絲綢之路》,王炳華受命帶隊進入羅布泊,才有機會重新走進樓蘭。
1979年底,王炳華在位于羅布泊西北的孔雀河河谷發現了古墓溝墓地,墓葬出土的文物證明早在3800年以前的青銅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活。因為這一發現,羅布泊和古樓蘭成為那時世界關注的熱點?!?0年代末,國家有關部門表示,在條件合適時,可以考慮與外國合作進行考古發掘。之后才陸續有了中日尼雅考察、中法克里雅考察等?!彼麕缀鯀⑴c了20世紀90年代新疆考古全部的重要發現。
王炳華先生在其考古生涯中,足跡遍及塔里木盆地周緣各綠洲、羅布淖爾荒原、吐魯番盆地、天山北麓各綠洲、伊犁河流域、阿勒泰山,相關的著作更是廣受矚目。在他看來,新疆的考古,從來不獨屬于新疆。早在張騫鑿空之前,就有一條“史前絲綢之路”的通道存在,對于它的了解完全依賴于考古發現與科學研究?!叭缃裼懈嗟目蒲袡C構同時在新疆從事考古,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不斷填補著時空上的缺環。在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時,因為會涉及許多的國家,許多的民族和地區,考古所揭示的古代絲綢之路上的經驗和教訓,必定有值得我們今天汲取的地方?!?/p>
李谷一:歌聲乘著春風來
任姍姍 姚琬昱
穿著家常的衣服,黑發精致地挽成一髻,坐在面前的李谷一不同于舞臺上的流光溢彩,卻如冬日陽光般讓人親近。她手捧一杯清茶,眼角的笑意和清脆的話語,伴隨茶香熱氣升騰起來。這是李谷一家的客廳。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里的“三多”:鮮花多、陽光多、故事多。一如舞臺下的她。
如果說每一個從上世紀80年代走來的中國人,心里都流淌著李谷一的歌聲,這并不夸張?!拔母铩焙?,中國電影打破樣板式的千人一腔,電影中李谷一的深情歌唱應著人們心中的春風解凍。她獨特的氣聲技巧,是帶有先鋒意味的大膽嘗試。一首《鄉戀》,引發了新舊兩種文藝觀念的激烈論爭?!八自捴v無聲勝有聲,《鄉戀》像俯在耳畔的竊竊私語,是飽含情感的娓娓道來,富有人情味,‘你的聲音你的歌聲’——”她一邊唱,一邊做解釋,有的歌唱的時候用“全氣”,有的用“半氣”。你能感受到,每一處氣息和吐字都有極為講究的力道。
1983年央視首屆春節聯歡晚會,觀眾通過熱線高密度點播,導演組遞了好多輪條子給在現場的廣電部部長吳冷西,《鄉戀》終于在春晚得以“正名”。那個大年夜,包括《鄉戀》在內,李谷一唱了9首歌。她的歌聲乘著春風而來,里面有觀眾潮水般的期待,也有一個時代對文藝的召喚。
“邁出第一步總是難的?!痹賾浤潜╋L驟雨般的過往,李谷一有了更深沉的感慨,“我們的文藝應該以人為本,歌始終是唱給大眾聽的。”
《鄉戀》之外,諸多閃光的“第一”刻度了李谷一的藝術人生。比如,1982年李谷一著手創建中國輕音樂團,擔任團長的她爆發了強烈的創作力,《難忘今宵》《故鄉是北京》《前門情思大碗茶》《我和我的祖國》等傳唱整個中國。再比如,90年代初,她根據自己的藝術實踐首次提出“戲歌”的概念,一直影響至今。
六十載如白駒過隙,光陰載不走的是為人民為時代歌唱的情懷。半個月前,李谷一和新生代歌手霍尊合作演唱了《一念花開》,這首古香古韻中國風的歌曲一上榜就贏得了不同年齡觀眾的心?!包c擊率相當高”,頗感欣慰的李谷一用手機播放給我們聽,她的歌聲如同擺脫時間的重力,青春依舊?!艾F在的歌曲激烈豪爽的多,抒情細膩的少。大刀闊斧容易遮蓋細膩的東西,抒情歌曲在處理時更要細細琢磨。”
雖年過七旬,但李谷一從未停止對藝術完美的追求和嘗試?!渡剿贰洱埼摹贰兑宦贩曳肌贰赌窍巧健贰洞蠛煤由揭腥A》《你不來船不開》《牡丹獎之歌》……最近一兩年,她接連捧出這些新作。在一些社會活動中,她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中肯的建議,經她指點的一些“好苗子”,也接連在音樂比賽中獲得大獎。
“唱《鄉戀》時,我根本想不到文藝能像今天這般百花齊放?!被厥?0年風起云涌,李谷一感慨萬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她仍在思考:如何繼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如何用更多好作品回報新時代。
喬 羽:歌詞就是家常飯
任飛帆
“不要叫我喬羽老師了,就叫我喬老爺吧。”
聽到這個稱呼,我一下子樂了。熟悉的人都知道,這是他的第三個名字。上世紀60年代,電影《喬老爺上轎》十分轟動,身邊的朋友覺得喬羽酷似主人公,剛好也姓喬,于是漸漸叫開了,連周恩來總理都公開叫他喬老爺。對此,他一直洋洋自得。
喬老爺一生創作無數,膾炙人口的歌曲有幾十首。有人開玩笑說,喬羽創作了三大“國唱”:《讓我們蕩起雙槳》是寫給少年兒童的,《夕陽紅》是寫給老年人的,《我的祖國》是寫給所有中國人的。
2016年底,臺灣作家龍應臺在香港大學做講座時,問臺下觀眾的啟蒙歌曲,校長回答《我的祖國》,于是,現場零零星星響起“一條大河波浪寬”,緊接著演變成全體大合唱。那個場景,感動了看到視頻的每一個人。記得這件事發生不久,我正好有機會拜訪喬老爺,于是很激動地把那段視頻播放給他看。他卻很平靜,只是淡淡一笑,“那么多人現在還在唱我的歌曲,我很高興?!?/p>
想來,類似的場景,喬老爺應該見得多了。無論是每年春節聯歡晚會壓軸歌曲《難忘今宵》,還是奶奶的《人說山西好風光》,媽媽的《思念》,甚至我兒時的《大風車》《小哪吒》,喬老爺的歌曲巧妙地貫穿了生命的橫軸和縱軸,伴隨著一個人的成長軌跡。
“我素來不把歌詞看作是錦衣玉食、高堂華屋,它就是尋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飯、粗布衣,就是雖不寬敞卻也溫馨的小小院落。說到底,寫歌詞要從自己的經歷出發,沒有真切體會是寫不出好歌詞的。”這就是喬老爺歌曲創作的準則,也是他的歌曲被一代代人傳唱至今的原因。
在他看來,現當代中國的歌詞創作出現過三次高潮:一次是在抗日救亡運動之時,大批抗戰歌曲成為抗日救亡的戰鼓和號角,激發了中華民族的愛國熱情;一次高潮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詞作家和作曲家把人民群眾翻身解放的喜悅寫進了歌曲;再一次就是從改革開放之后的80年代開始出現的并持續至今。
“改革開放給我們的祖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給藝術家帶來了更加廣闊的創作空間。新的觀念、新的思維讓我們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同時擺脫了歷史的羈絆,無數反映新時代的優秀作品脫穎而出??梢哉f,這一次高潮持續的時間最長,產生的作品最多,作者的隊伍最大?!蔽蚁耄瑔汤蠣敽髞淼摹峨y忘今宵》《愛我中華》,大概都是在這種時代氣氛感召下寫成的吧。
陸天明:文學當參與時代
康 巖
陸天明老師家在北京昌平,一幢二層高的白色小洋樓。推門而入,他正端坐在沙發上讀書,老花鏡穩穩架在鼻梁上。我瞥了眼書的封面,是村上春樹的《1Q84》。
注意到我的目光,他笑笑說,“讀書口味要雜一點,年輕人喜歡的,我也想看看?!?/p>
去年底,他的長篇小說新作“中國三部曲”第一部《幸存者》剛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按計劃應該超過百萬字,寫完估計就沒氣力了,應該是我最后的長篇。”一說起作品他就興奮,身子微微前傾,還帶上小幅度的手勢擺動。
《幸存者》把指針撥回40年前,主人公們——按照陸天明的定義——應當是中國最后一代“理想主義者”?!懊看硕加欣硐搿=裉煺劺硐敫嗍莻€人生涯規劃,想當科學家、企業家。我寫的這代人中的某一群人,是以革命為理想,要走到最邊遠最窮苦的地方,和那里的人民一起改造中國?!?/p>
“這代人”也包括了他自己。兩次主動要求上山下鄉,也經歷過政治動蕩,陸天明回過頭來書寫這一代人的時候,帶上了自身的生命體驗。直到改革開放后,生活迎來新機遇,創作也開辟了新天地,尤其是電視的普及,讓他在小說、話劇的基礎上又開始了電視劇創作。
乘著電視熱的東風,陸天明當年憑借《蒼天在上》和《省委書記》的出版及電視劇改編,平地驚雷般,炸開了中國當代文學的反腐敘事。也正由此,他一直被貼上“反腐作家”的標簽?!皠傞_始我不愿意,后來漸漸習慣了。反腐也可以寫得很文學,關鍵是要為老百姓說話。”
陸天明提倡的是“參與文學”。當下中國已經走進新時代,那場始自40年前的偉大變革仍在持續發酵,并在進一步深化,從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民族的未來。作為社會群體中最敏感的神經末梢,面對翻天覆地的社會變化、經濟發展,作家不能視而不見。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歷史的使命,更是作家良知和良心的呈現。
“中國三部曲”的創作,正是為了響應他內心的呼喚。此外,他還忙著創作一部表現港珠澳大橋設計的電視劇,著力表現“大國工匠”們在改革開放的年代里,締造偉大工程、實現中國夢的努力。
離開時,我們互相加了微信。翻開他的朋友圈,里面都是對當今時事的轉發點評,也有推介自己作品。有一條這么寫:“偶爾看到豆瓣對《幸存者》的評分,8.7,給出評價的大部分都是年輕的讀者?!毖哉Z間倍感欣慰。
老驥伏櫪,壯志凌云,祝愿陸老師生命常青,文學生命常青。
(版式設計、人物速寫/蔡華偉)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