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世界芭蕾注入中國力量
芭蕾院團長討論建立“中國芭蕾學派”的探索實踐
為世界芭蕾注入中國力量
熱巴鼓舞、弦子舞、果諧、果卓等獨具特色的藏族舞蹈,扎木聶、牛角胡、巴郎鼓等藏族彈撥、弓弦、打擊樂器……充滿這些民族元素的現代芭蕾舞劇《追尋香格里拉》,曾在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上一舉獲得銀獎——一邊是西方舶來的芭蕾,一邊是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兩者相遇綻放出讓人意想不到的光彩,讓人不禁發問:這是怎樣做到的?
“《追尋香格里拉》將中國民族民間舞與芭蕾舞相結合,將西方的古典藝術與中國的傳統藏族舞蹈元素相結合,堅持了芭蕾舞劇的民族性創作。”重慶芭蕾舞團團長、藝術總監劉軍的一席話,揭開了這部重慶芭蕾舞團2012年建團后打造的首臺芭蕾舞劇創作的秘密。
一直以來,舶來藝術都面臨著如何進行本土化創作的課題,芭蕾也不例外。從《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到《大紅燈籠高高掛》以及2017年剛獲得“五個一工程”獎的《八女投江》等,在運用外來藝術樣式表現中國題材、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中,中國芭蕾人進行了大量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和經驗,讓西方芭蕾真正地實現中國化、本土化,展現出了中國氣派、中國風格。近日,在京舉辦的首屆中國芭蕾院團長論壇上,來自中央芭蕾舞團、上海芭蕾舞團、香港芭蕾舞團等10家院團的院團長,結合各自劇目創作,探討了芭蕾的民族特色與芭蕾如何體現中國氣質,以及人才培養等問題。
創作具有中國氣質的芭蕾舞劇
起源于西方的芭蕾藝術,憑借其優雅的藝術形式和高雅的審美情趣傳至世界各國。當芭蕾藝術進入華夏大地,一代代芭蕾人一方面積極學習它的古典科學和訓練系統,另一方面不斷嘗試探索和創新,創作具有中國特色的芭蕾舞劇。
“我15歲留學英國皇家芭蕾舞學校時,校長總是讓我跳蒙古舞給大家看,我問為什么,他說來我們學校選人時看到我跳的蒙古舞的抖肩動作,很有感觸。那個時候的我古典芭蕾舞不一定跳得過其他學生,但是蒙古舞是獨一無二的。”15歲留英、21歲留德,有著12年舞蹈演員生涯的劉軍說,在自己的母體文化里尋找營養,始終要找到一個點,而民族文化從那時起漸漸成為她心里一個最為肯定的回答,回國后她也一直這樣實踐著。重慶芭蕾舞團的另一部原創芭蕾舞劇《死水微瀾》,在舞劇中注入川劇等戲曲元素,呈現了中國戲曲表演里非常出彩的、具有傳承性的文化特色,受到國內外觀眾的好評。
“芭蕾藝術需要新鮮血液,而我們的民族文化里有這種獨特的造血元素來呈現芭蕾的中國風格和東方審美。”劉軍認為,中國的芭蕾編導要敢于嘗試,而不是不自信地怕別人認為我們不是在跳芭蕾,特別是一沾上民族舞或者雜技就覺得土,“如果只注重芭蕾外在的美,而這種氣質里沒有歷史與文化的沉淀,沒有獨具張力的靈魂賦予,就不會塑造出活生生的舞臺形象,不會直擊人心”。
在國內頗受贊譽的遼寧芭蕾舞團,自建團以來創作演出了《梁山伯與祝英臺》《嘎達梅林》《孔雀膽》《二泉映月》等中國風格的芭蕾舞劇。近年來,更是致力于打造具有濃厚地域文化特色的原創中國芭蕾作品,如充滿遼寧地域風情的芭蕾舞蹈詩《遼河·搖籃曲》,反映東北抗聯精神的原創中國芭蕾舞劇《八女投江》等,為中國芭蕾藝術的發展積累了很多人民喜聞樂見的原創作品。而作為西北地區唯一的芭蕾舞團,年輕的蘭州芭蕾舞團創排的芭蕾舞劇《大夢敦煌》,讓帶有敦煌元素的中國特色與西方芭蕾舞蹈語言完美碰撞,用國際化的藝術形式講述中國故事,讓觀眾眼前一亮。
創造性地運用本民族獨特的藝術元素的同時,院團長們也表示,要想成功創作一部具有中國氣質的芭蕾舞劇,題材選擇亦很重要。在遼寧芭蕾舞團黨委書記李成全看來,創作具有中國特色的芭蕾舞劇絕不是簡單的“加法運算”。在故事選擇上,要從中華五千年文化歷史中選取既有代表性又不失時代感的內容作為創作之源,使其從根本上貼近人民的生活和心理認知。而在創作過程中,要肯花時間去追根溯源、深入調研,不斷推翻、重塑,把“民族特點”和“芭蕾特點”融合提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使芭蕾藝術能夠在民族審美心理的結構中展現其獨特美感。
而在劉軍看來,舞劇的民族性不僅僅是從舞蹈形式上進行創新,還要反映現實生活,使題材本身具有民族性質,充分表現本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和人文情感。北京當代芭蕾舞團副團長黃震表示,“我們舞團多以現當下社會的一些熱點問題為題材,以對人文環境的一些反思帶來的靈感進行創作”。他認為,無論是古典芭蕾,還是現當代芭蕾,只有在骨子里、血液里由內而外散發出的才是中國氣質。
院團長們表示,中國芭蕾藝術要以民族化、群眾化為基礎,創作出更加適應中國國情,滿足中國人民大眾審美需求的原創作品。只有這樣,才能使芭蕾這項高雅藝術更加貼近群眾,從而扎根于中國大地。而在這一過程中,對于西方觀眾來說,通過他們所熟悉的芭蕾審美,欣賞帶有東方特質、美感、價值觀的中國故事;對于中國觀眾來說,更關注唯美的西方古典藝術芭蕾是如何詮釋本民族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可以說培養了一批具有國際化欣賞水平的觀眾。
急不得,還是應該從基礎開始
中國芭蕾精神的傳承和延續,少不了優秀的芭蕾人才。“劇目和人才是一個劇團的立團之本。沒有好的劇目,人才起不來,成就不了好的藝術家,而一個劇團如果沒有頂尖的演員也是站不住腳的。我們現在雖然慢不得,但也急不得,還是應該從基礎開始。”論壇上,中國舞協名譽主席趙汝蘅道出了扎扎實實的基礎教育對芭蕾舞演員的重要性。
為鼓勵培養劇團的年輕創作人才,2010年,中央芭蕾舞團設立芭蕾創意工作坊,國內外年輕的芭蕾編導在這一平臺上攜手創作,推出了30多部中小型原創芭蕾作品,其中《天黑請閉眼》等作品多次登上國際舞臺。中央芭蕾舞團團長、藝術總監馮英介紹說,中芭舞蹈學校于2015年成立,至今已有60余名學員,除了專業芭蕾和文化知識學習,中芭還為他們量身打造了原創芭蕾舞劇《九色鹿》,并將于今年首演。
天津芭蕾舞團自2005年起就制訂了一年一度的“百日集訓”,聘請海內外的著名芭蕾舞專家為年輕演員作指導,并從全國各地舞蹈學院廣招優秀的芭蕾舞青年人才;廣州芭蕾舞團與廣州各藝術學校建立團校合作機制,為舞團輸送人才等舉措也給各院團提供了值得借鑒的寶貴經驗。
上海芭蕾舞團團長、藝術總監辛麗麗表示,舞臺上的實踐是最有效的,院團要敢于給優秀的后備人才提供舞臺,給他們歷練的機會。要讓他們與世界一流的編導、藝術家合作,讓他們接觸這些大師,接觸高質量的作品,幫助他們在排練和舞臺實踐中形成開闊的藝術視野,潛移默化地學習。
“源自西方的芭蕾藝術的各個流派在中華大地上匯成江河,經中國文化的沃土滋養,形成了獨特的風景。今后要以更豐富多彩的劇目、才華橫溢的演員、專業優秀的團隊,不斷為世界芭蕾注入強勁的中國力量,也為‘中國芭蕾學派’的形成積攢能量。”馮英表示。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