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民歌”:“京腔京韻”的新味道
“我對于民歌的崇拜,是甚于對貝多芬的崇拜的。”作曲家伍嘉冀的一席話,逗樂了大家,他告訴了大家自己對民歌的癡迷:“聽說呂梁山正月十五的燈會上有民歌演唱,我和朋友專門趕到那山溝溝里去聽當地人唱民歌,雖然歌詞聽不太懂,但真的很好聽。”近些年來,伍嘉冀經常到云南、貴州等地,聽當地人的民歌演唱,“在民歌面前我是‘跪拜’的姿態”。
今天,像伍嘉冀這樣的民歌迷為數不少,他們聽著傳統的民歌,思考著“新民歌”應具備的樣式,一些人甚至投入了創作,用他們的實踐去對“新民歌”進行探索。11月15日,在北京市文聯主辦的北京市文聯系統北京民歌創作研討會上,一群北京民歌愛好者齊聚一堂,共同交流北京民歌的傳承與發展問題。這群北京民歌愛好者中,既有像音樂評論家金兆鈞和民歌專家、原生態北京民歌傳唱人陳樹林這樣的北京民歌研究者,也有像伍嘉冀、田曉耕、趙方、董雁軍這樣的詞、曲作家,還有像陶慶友這樣的北京民歌演唱者。
然而,對于研究者來說,北京民歌究竟是什么?卻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長期進行民歌研究的陳樹林試著為北京民歌下了定義:“北京民歌是長期流行于北京地區的山歌、勞動號子、小調、花會歌曲、兒歌、風俗歌、叫賣調等歌種的統稱。”陳樹林認為,北京民歌都是人民自己創作的,它們涵蓋了從民族歷史到各個時代的生活,從各種勞動生活到家庭、婚姻和愛情生活等各類題材。“但長期以來,由于人們對北京民歌認知的不同而引發了爭論,北京民歌始終沒有被正式推向舞臺,流傳的作品也并不多。”
考慮到北京民歌傳承發展的嚴峻形勢,北京市文聯數次邀請陳樹林為各區縣文藝工作者講解北京民歌的發展歷史、歌曲特點、創作路徑,并現場示范演唱技巧。同時,北京市文聯還鼓勵各單位發動各方力量,搜集整理本區民歌,并根據地域特點創作適宜舞臺演出、百姓傳唱的“新民歌”,創作的成果也即將登上舞臺。
記者了解到,由北京市文聯主辦的“2017年北京市區(局)、產(行)業文聯原創優秀文藝節目展演”將于12月2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舉行,北京民歌正是此次展演的重頭戲。在展演報送的25個音樂類節目中,北京民歌就有17首,且全部為原創作品,《京華春早》《五彩風車》《前門前》《欻子兒》《手把件》《永定上河圖》等民歌旋律優美、歌詞朗朗上口,聽起來有京味兒、有生活。
有專家稱這些作品為“北京新民歌”。盡管對這個稱號的使用還未達成一致的認識,但這些歌曲都顯現了共同的特點——它們都是以“京腔京韻”的北京民歌形式為基礎,加入了一些時尚元素和生活氣息強烈的內容創作而成的。其中,由青年歌手龔秾演唱的《好山好水好心情》獲得了專家們的好評。在龔秾看來,跟傳統民歌相比,“新民歌”是形式上加入了新的元素后,在內容上反映當代人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的民歌。
而說起“北京新民歌”的創作,專家們認為,保持“京腔京韻”是創作的根本。“北京各地的方言也是有區別的。”音樂活動家劉國超認為,想要創作民歌,必須先把這些地方“土語”“摸清楚”,這樣才能創作出純正的“京腔京韻”。
“在保持‘京腔京韻’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思考怎樣去加入新的東西。”作曲家孟文豪表示,他在創作《咱們的大北京》時,用了很多電吉他的元素,插入了說唱的形式,“‘新民歌’應該是流行的,大家都能傳唱的”。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