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出活潑生命——論山水畫寫生中的色彩
——論山水畫寫生中的色彩
20世紀以來,中國繪畫在創作語言方面的革新有極為深刻的變化,主流的山水畫藝術尤其如此。西方繪畫觀念對內部極具穩定性的中國傳統筆墨語言產生了很大的沖擊,素描、色彩成為一切美術教育的基礎。弱化傳統的筆線作用而多體面烘染、色墨比例重新調配、加大色彩而減少墨色的分量等,無疑是新的語言探索形式之一。這種改革一方面來自西方繪畫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也來自當代畫家自身的需求,這種需求必然會使我們深入研究中國傳統繪畫中成體系卻發展緩慢的沒骨、淺絳、青綠色彩,在此基礎上挖掘重新前行的可能。所以,山水畫寫生中色彩的運用是尋找藝術表達新途徑的重要手段。
就山水畫外師造化而言,傳統的目識心記、臥游感悟等方式,已經被一種普遍的藝術實踐——對景寫生所代替。對景寫生當場面對自然實景描繪刻畫,有較強的現場性,更重視生活的真實和自然生命力的表達,技巧上的復雜性和內涵上的豐富性、對自然色相細微而深入的準確把握、如可步入的空間感和立體感的真實描繪、挖掘和表現個體生命精神的自主性,是畫室中靠想象難以比擬的。對景寫生從山水文化所承載的高深意蘊中走出,在筆墨、造型與色彩形式上解構并重建,運用適應時代的語匯、觀念、情感,使之脫胎為新的藝術形態。把燦爛陽光下的真實色相引入山水畫藝術之中,在青綠、淺絳之外提供一種新的可能與創新經驗,拓展山水畫藝術的內容與形式、完善色彩系統,山水畫的色彩寫生無疑是最好途徑。
傅抱石、關山月的東北寫生,石魯、趙望云的埃及寫生,何海霞的寶成鐵路寫生,在現場還原與細節刻畫上都有不少創新。他們都是從自然美的基礎上升華到藝術美的高度,從外在感受的基礎上上升到符合心像的色彩圖式。這種將色彩介入第一手原始資料的做法是以墨為主、以色為輔的傳統水墨畫觀念下的手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而當代畫壇則是極大加強色彩的比重,把對色彩的強化當作個性化創新的有效途徑之一。
當代山水畫寫生的色彩運用有一種是分兩部分進行,現場完成墨稿,回到畫室再敷染設色。傳統繪畫以淡為宗的美學觀念,大多只是稍事敷染。畫家何海霞的弟子徐義生在寫生的墨稿之上設以青綠色彩,將筆墨意趣與濃重的石色結合起來,將古典青綠的程式法則與現實山水聯系起來,質樸清新又有文人意趣。他以青綠法在寫生墨稿上敷色,讓色彩唱主角,隨機鋪染點皴,對比強烈,自由而松動,帶有較強的寫意性質,是“工致”“刻畫”的青綠山水的寫意化,是青綠山水的生活化,在概括統一的主色調基礎上又有豐富細微的色階,既表現真實的自然,又傳達內心的色彩意象。還有一種則是墨稿與色彩同時進行,色墨混用,現場對景寫生,在傳統沒骨的觀念色中進行深化,草色與墨色糅合,在復合色之間尋找搭配關系,以弱化骨線、強化鋪染的方式對色彩提煉加工。這種方式著意于在寫實與非寫實之間、觀念色與固有色之間尋找平衡點,注重色塊與景觀之間的協調、面積的大小、冷暖的對比。淺赭、藏藍等復合色鋪染山體、天空,濃重的沒骨點出樹冠、苔蘚,留白的建筑墻面,物體之間、黑白灰之間,有十分強烈的形式感。還有一些“70后”畫家大膽汲取西方色彩的營養,注重環境色與光源色,偏重于處理好固有色與它們之間的關系。他們一般當場以筆墨勾皴點染,分層次營造空間,然后以覆蓋性較強的石色系列疊加勾皴敷染,謹慎處理涂染時色墨相礙的弊病,弱化墨線,層層積彩,大量運用石色但又不同于傳統的青綠。這種偏重于寫實色彩的寫生,更能引起人們活潑生命的經驗體會,扣動人們內心深處對美好大自然的憧憬。
當代山水畫寫生中的色彩運用是對傳統的目識心記與水墨對景寫生的拓展,它突破了傳統程式化的色彩套路,突破舊有的色墨互礙局限,在前人草創未備方面或者空白之處,以自然為啟示,創立新的樣式,營造新的景觀,開拓新的意境。這種寫生方式在自然美和主觀感悟方面結合得更為緊密,使山水畫色彩向著更為成熟、系統的方向發展。
“屢變者體貌,不變者精神”(黃賓虹)。色彩雖然是屬于繪畫語言的子系統,但它的改變會直接影響到藝術風格的改變。在把握住中國畫本質的前提下,從技術層面在色彩上尋找出路,最終會帶來多樣性的風格面貌的改變,帶來藝術時代精神朝著輝煌燦爛的方向發展。
當代中國正走在奮發圖強的振興之路上,有了更高的文化自覺性,色彩的提倡有更為廣闊的文化基礎和發展空間,更能體現民族的自信。現代社會,人們更需要的是一種健全的藝術欣賞心態,一種回歸自然的生命體悟方式,一種回歸藝術本體的情感需求。融入新時代情懷,適應時代的審美品位,展現富麗堂皇的中華審美風范,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作者:系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