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閱讀持續走高 力求讓“深”與“淺”的閱讀共生互榮
所謂數字閱讀也可稱為數字化閱讀,或網絡閱讀,指的是閱讀的數字化,主要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閱讀對象的數字化,其閱讀內容是以數字化的方式來呈現的,如電子書、網絡小說、電子地圖、數碼照片、博客、微信等等;二是閱讀方式的數字化,也就是閱讀的載體不再是平面的紙張,而是網絡在線閱讀、智能手機、 電子閱讀器、iPad等。事實表明,閱讀領域的數字化浪潮正席卷全球,我國也不例外。數字閱讀與傳統閱讀對照,似乎大有“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味道。
數字閱讀持續走高,影響加大,對傳統閱讀形成了嚴峻的挑戰
2017 年4月18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了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的主要情況。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為79.9%,數字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68.2%,圖書閱讀率為58.8%,數字閱讀明顯超過傳統的紙質讀物閱讀。成年國民的上網率為73.8%,通過手機閱讀的比例明顯增長, 這已是連續8年增長,手機接觸時長的增長也很顯著。而與之對應的是,傳統方式的閱讀除了圖書略微增長基本持平以外,報紙、期刊的閱讀率連續多年下降,且降幅較大。顯而易見,網絡文化正以它全新的傳播方式、海量的資訊信息和絕佳的時效優勢,對全社會的閱讀方式、閱讀內容,以及人們的閱讀興趣和習慣、獲取知識的方式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對傳統的書報刊的閱讀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和空前的挑戰。
毫無疑問,數字閱讀帶給了人們學習和生活更多的便利,其間也內含著更多的樂趣。如果說傳統閱讀還強調“寒窗苦讀”之“苦”,數字閱讀則以“悅讀”之“悅”相標榜。對此,有人歡喜有人憂。習慣傳統閱讀的人士不無擔憂:隨著數字閱讀的日益興盛,傳統的紙質出版物是否會漸趨消亡?數字閱讀帶給人們輕松愉快的享受之時,傳統閱讀留給人們的文化韻味和思想深度是否會蕩然無存?而對于出版行政部門來說,數字閱讀對于那些不具備鑒別力的未成年人來說,海量而龐雜的閱讀內容的監管似乎也是一個極大的難題。更深入一步,數字閱讀表面上的深與淺,則暗含著知識體系的建構與解構,乃至“三觀”型塑結果的截然不同。這也正是下文要進一步探討的緊迫問題。
數字閱讀帶給人們的是零散的信息,而非系統的知識,這是不爭的事實
如前所述,數字閱讀因其便捷越來越普及。所謂“三屏”(手機屏、電腦屏、電視屏)一直在不斷蠶食我們閱讀的時間和空間。無論是在各種公共場合, 還是在個人的閑暇時間,絕大多數人不是在用手機消遣或瀏覽,就是用其他移動終端在看片、玩游戲等,傳統意義上讀書人在不斷減少。連華東師范大學許紀霖教授這樣的知名人文學者都感嘆說:“不知不覺中,我變成了一個手機族。”他說自己40歲以前看的都是書,是標準的“書本族”,但2000年以后,漸漸習慣網上閱讀,有了微博,后來又有了微信,“一開始也是覺得好玩,漸漸發現自己離不開手機了”。這樣的生活讓許紀霖產生了一種恐懼感,他發現自己幾乎沒有了讀書的時間。
其實,問題的關鍵并不是“讀屏”還是“讀書”,而是“讀屏”或者“讀網”帶給我們的是什么。許紀霖認為微博、微信上的內容大多是“信息快餐”,90%的內容看完就忘。為了記住10%的東西,而浪費90%的時間,這樣做真是不值得。其實,傳統的讀書人大抵都有同感。讀屏無疑是一種輕松的、休閑的、淺表的碎片化閱讀,通過微博、微信閱讀到的基本屬于資訊而非知識。知識是完整的,是整體的,不是以碎片的方式存在的。即便是某些知識性內容在新媒體上呈現出來時,人們也會自覺地將其進行資訊化、碎片化處理,其內在的體系、自身的邏輯往往被肢解或解構。有專家指出,書本這種傳統的閱讀方式強調的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性知識,這正是閱讀的應有之義。而與數字閱讀相伴而生的是知識的碎片化、資訊的零碎化,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文化如何積累、如何傳承已成問題,更為危險的是靠各種破碎的知識和資訊“拼湊”起來的沒有世界觀的“三觀”,乃至連表達方式都是破碎的,其危險性毋庸置疑。
平衡數字閱讀與傳統閱讀,力求讓“深”與“淺”的閱讀共生互榮
數字閱讀是不是就等于淺閱讀?有專家持不同意見。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國民閱讀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徐升國就指出,數字閱讀與淺閱讀并無必然關聯, 它肯定有碎片化內容,但也有使用電子閱讀器等讀書的情形存在,“淺”與“深”的閱讀是同時存在的。從整體上看,追求價值閱讀的行為仍在進行。
明知道數字閱讀“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我們還是期待讓數字化的“馬兒慢些走”。政府和有識之士早已意識到國民閱讀中的種種困境,一再倡導全民閱讀,號召共建書香中國。一些城市如張家港、常熟、蘇州等率先建設“書香城市”的作為,其著重點還是放在傳統閱讀上。
讓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知道數字閱讀的利弊得失,吸收傳統閱讀的長處與優勢,無疑也是十分必要的。與此同時,數字閱讀里也還可以加入部分“深閱 讀”的內容(如《文藝報》的微播:請作家朗誦自己的新作),只是要把握好度。傳統閱讀里也不乏膚淺的、消閑的、娛樂的東西,我們同樣不能任其泛濫,甚至成為閱讀主潮。
現在看來,數字閱讀取代傳統閱讀還為時尚早。有專家樂觀地指出,回歸紙質圖書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潮流,美國、英國、法國目前都出現了類似的趨勢。這些國家電子書的銷售放緩,而紙質圖書的銷售穩步增長,我國也是如此。數字閱讀顯然因其快捷方便更適合快速的碎片化淺閱讀,傳統的紙質閱讀更適于知識邏輯性強、體系化程度高的深閱讀。讀者對深閱讀的需求不會消失,紙質出版物依然有其市場和發展前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傳統閱讀與數字閱讀會雙軌并行,延伸至遠方。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讓二者取長補短,互生共榮。
(作者:范軍,系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主編、編審,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