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傳統(tǒng)的鏈接中找到“個人之辭” ——從中國美術館收藏青年美術家作品展說開去
——從中國美術館收藏青年美術家作品展說開去
去年11月,中國美術館公共教育部主任徐沛君帶著青年美術家的作品到新加坡辦展覽,作品讓新加坡的同行很是驚訝:“你們國家20多歲年輕人的作品完成度這么高!”——“其實我們對‘青年美術家’年齡的定義不同”,徐沛君說。
全國青年美展、“青年藝術100”、CAFA未來展、青年藝術家推廣計劃、關注未來藝術英才計劃、“新星星藝術節(jié)”、“常青藤計劃”、保利新繪畫獎、王式廓獎及展覽、羅中立獎學金及展覽……令人眼花繚亂的針對青年美術家的平臺、展覽和獎項如今不勝枚舉,是當下青年美術創(chuàng)作繁盛狀態(tài)的助推力,更是 青年美術創(chuàng)作狀態(tài)的直觀映照——青年美術家已經(jīng)越來越成為美術界的一個主流。
中國美術館也吹來“青年之風”——8月13日至31日,2017第二屆中國美術館收藏青年美術家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在首屆作品展的基礎上,今年中國美術館展覽專家委員會對來自全國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青年美術家的作品進行遴選,近60件雕塑、繪畫作品入展,一如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所說: “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藝術氣場,展現(xiàn)了這個時代、這個時期青年美術家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為,以及對歷史、社會、人生的認識。”
展覽中作品的完成度自然都不低,而徐沛君說的“冷笑話”自然也是現(xiàn)實:很多人會把30歲以下定義為“青年”,而在中國美術界,特別是強調功力與傳統(tǒng)的中國畫界,四十開外還顯得“太嫩”;當然,年齡對于創(chuàng)作藝術而言從來都不是問題——就說年齡: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拉斐爾的《圣母像》、梵高的 《向日葵》,都是在他們極其“鮮肉”的時期完成的。自古英雄出少年,20世紀的中國美術也是如此,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都在青年時代負笈西洋,開辟現(xiàn)代美術之路;司徒喬38歲創(chuàng)作《放下你的鞭子》,蔣兆和在39歲創(chuàng)作出《流民圖》,方增先24歲畫了《粒粒皆辛苦》,而完成《父親》的羅中立,你以為作畫時的他和畫中人物年齡相仿?其實那時他才32歲……許多出自當時青年美術家之手的作品愈來愈顯示出其價值,其中不乏家喻戶曉的名作,甚至藝術史上的經(jīng)典。
而當下的青年美術家,似乎沒有那么多留在藝術史上的野心。展覽中,雕塑家屈峰的《起航》以松木為材料,一個幼童騎一匹藍色的大馬,手持魔法棒使作品有一種魔幻主義的環(huán)境,“我的作品體現(xiàn)了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的關注;同時,起航的姿態(tài)又暗示了前進的決心和勇氣,希望擁有超強的魔法來面對一切。”屈峰說。在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沈軍看來,《起航》等作品代表的心理學探索和超真實等表現(xiàn)方式,是當下青年美術家的一個創(chuàng)作路徑。同時,表現(xiàn)自然生態(tài)、人與自然關系的作品,如《道》,主題讓人聯(lián)想起莊子的《逍遙游》,但畫面的鯊魚卻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青年創(chuàng)作并非只有眼前的小我,展覽中有反映359旅南泥灣墾荒和楊善洲的作品,亦有賈寶峰和董婷竹等美術家以工筆畫的形式,融合少數(shù)民族繪畫元素或巖彩、唐卡技法展現(xiàn)的人文關懷之厚度。青年美術家們的作品風格各異、面貌多樣、內容豐富,但是如果將時間與空間推遠來看,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為、 藝術表現(xiàn)、價值取向具有許多共同點,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體現(xiàn)了一代代藝術家整體的藝術風貌,不僅反映了所處時代的年輕人的文化情感、生活感受,也珍藏了所在歷 史時段的時代精神。也許沒有野心,但并非沒有可取之處,這就是吳為山所說:“年輕不等于沒有好作品,年輕也不等于沒有成熟的藝術觀和老到的表現(xiàn)力。”
少見立志存留于藝術史的野心,當下的青年美術創(chuàng)作,卻在情感溫度、精神高度和創(chuàng)新力度的多重交匯中尋找到靈感,用青春和藝術、用勤奮和智慧建構 出美的圖式。縱觀當代青年美術家們的藝術作品,它們整體情感相對比較單純、直接,但善于突破、勇于創(chuàng)新。“當代青年藝術家關注的已不是技術語言的翻制,不是用樣式化的方式去體現(xiàn)傳統(tǒng),而是把作為文化基因的傳統(tǒng)在當下尋找落腳點。”青年批評家孫欣說,正如我們現(xiàn)在的文化土壤不再單一、純粹,而是帶有繽紛多元、異質共存色彩的文化土壤——傳統(tǒng)囊括了當代,當代又是傳統(tǒng)的一部分,因而她認為,青年美術家必須在這個土壤中尋找與自己的精神能夠發(fā)生鏈接的營養(yǎng), “藝術家‘進階’的方式,從臨摹到寫生再到寫心,很多藝術家就停滯于此了,怎樣以作品‘寫腦’、反思,最終達到語言和觀念的雙重創(chuàng)生,是青年美術家畢生的課題。”——美術家在青年階段,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找到個人與傳統(tǒng)對應的鏈接點,由此產(chǎn)生“個人之辭”。
當下美術創(chuàng)作的“青年之新”,自然在眼力、想象力與時代性,而難于像以前時代的青年美術家一樣在藝術面貌上顛覆一切、花樣翻新——這也許就是當下“青年之新”的真實面貌,如同徐沛君所說:“當下的年輕藝術家專注于技術上的精益求精,風格唯美、技法成熟”——只有純凈與寧靜的感覺,而沒有探索的精神?才不是呢——“那是藏在里面的”,徐沛君說——就看你看不看得出來。

起航(雕塑) 屈 峰

夜光——魯迅(油畫) 余旭鴻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