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遠談中國電影人軟肋:想像力和藝術修養不夠
原標題:從達利藝術到電影創作,吳思遠談中國電影人軟肋:想像力和藝術修養不夠

吳思遠在“達利與電影藝術展”上。劉莎莎/圖
很多人熟悉達利的“軟鐘”、達利的“大紅唇”,但或許不知,達利也是一位電影編導,他曾與布努艾爾合拍“超現實主義電影”《一條安達魯狗》。日前,在上海,多位電影人蒞臨“醒著的夢——達利與電影藝術展”,其中包括著名導演吳思遠。吳思遠在展覽現場寄語中國電影人:“中國電影為什么那么多爛片?一個重要原因是,想像力和藝術修養不夠。希望電影人都能多看藝展,開闊眼界,做藝術就是要像達利那樣天馬行空,敢想敢做而不是墨守成規。”
超越現實的“一條安達魯狗”
達利1904年生于西班牙。一個多世紀過去了,這位“當代藝術魔法大師”依然在各個領域影響著世人的審美和生活。達利的作品曾陸續來華展出,每次均引起轟動。這次“醒著的夢——達利與電影藝術展”最為特別之處就是,將達利的版畫作品與光影作品——電影,混搭在一起,在“跨界”中還原一個更為立體的達利。記者了解到,這次展覽共展出達利的版畫16幅,并在展場循環放映《一條安達魯狗》以及迪士尼出品的達利紀錄片。
達利編導的《一條安達魯狗》無任何情節,只有一組組無邏輯無理性的鏡頭以及奇特怪誕形象的不協調接合。有的評論者認為,影片的畫面是對夢幻的模仿,具有象征意義,都可以用弗洛伊德心理學進行分析、解釋。
策展人崔保仲告訴記者,這次展出的16幅達利版畫均是達利親自參與制作的作品,“每一幅作品都有達利的簽名,版畫的顏色也是他親自調配的。”記者在現場看到,有的作品的標牌寫著“1/300”即意味著這幅版畫一共制作了300張。“都是限量的。這些母版已經不存在了,所以這批版畫也極具價值。”崔保仲說。據悉,這批版畫屬于一名法國出版商,在上世紀80年代達利生命的晚期,他曾與達利一起共事,幫助達利出版版畫。
藝術就是要天馬行空特立獨行
盡管展出作品不多,但每一幅作品都既天馬行空又自然和諧,給人腦洞大開的神奇體驗。有的作品是關于神話傳說的,比如鮮花腦袋的太陽神,有的是關于夢境的,還有他著名的“軟鐘”系列……展覽起名為“醒著的夢”,崔保仲告訴記者,“醒著的夢”直指達利最核心的藝術精神,受弗洛伊德《夢的解析》影響,達利在繪畫創作上比布列東等超現實主義運動發起人的“潛意識創作”更進一步,到達“深層現實”。
繪畫與電影跨界展,崔保仲認為,美術和電影一樣,也是大眾的。長期在法國生活的崔保仲說:“在法國人的生活中,看展和看電影都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達利,正是溝通這兩個領域的人。超現實主義的精神是激發潛意識,讓人回歸本有的狀態,認識真實的世界和自我。達利的作品能夠讓我們擺脫后天的各種枷鎖,讓想像力保持天馬行空的自由,并且關注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電影和繪畫在最起初的原理是相同的,即對現實的模仿與呈現。繪畫通過二維平面方式,而電影則通過第四維度——時間的維度來或重現或模擬現實。達利通過朝向超現實的潛意識去理解和探索現實。法國的藝術院線電影一直延續了對內在的呈現,夾雜著思考。”
“美育”缺失致中國電影審美不高
著名電影導演吳思遠也來到了展覽現場。吳思遠自謙說是一位“藝術愛好者”。他透露,曾買過朱德群的畫,“之前投資陳逸飛的電影,虧了300萬,陳逸飛很不好意思,畫了一幅畫送給我。”吳思遠認為,“電影是娛樂更是藝術。既然是藝術,就一定要獨一無二,想像力至關重要。”在他看來,從事電影藝術工作,一定要多看展,多學習,開闊眼界,而不是為電影學電影,“你看達利多有想像力啊,做藝術,一定要感想。”
吳思遠建議電影學院的學生一定要“開眼界”,“不能就電影學電影。”而正是因為中國的應試教育,缺乏美育,導致了現在毫無價值的爛片叢生。 “做導演的人,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美。”吳思遠說,“達利對電影藝術影響深遠,著名導演希區柯克就深受達利影響。”吳思遠認為,不僅僅是高校學生,美育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國民審美水準才會集體提高。”
本次展覽主辦方之一、上海錦兜云文化公司創始人陳俊君還透露,此次舉行達利與電影藝術展,是對達利藝術和影視市場的一次試水。不久的將來,錦兜云將有計劃地開發、推出一系列有關達利IP的影視作品,“不只是故事片,還有藝術片和紀錄片。”陳俊君對中國藝術電影的未來持樂觀態度,“中國電影發展到這個階段,我相信是時候百花齊放了。”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