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的審美關系
美學是什么?復旦大學終身教授朱立元有話要說
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的審美關系
美感是人類的一種普通經驗,同時又是一種神秘現象。美是什么?美學是什么?如何研究美?古往今來,對于這個問題,哲學家們沒少思考,卻很難有個定論。
美學研究發展到當代,關于“何為美學”,反而變得更加莫衷一是。
作為著名的美學家,復旦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朱立元就試圖通過這堂浙江人文大講堂,解釋清楚這些問題。
要講清美學是什么
先要弄清美學研究什么
美學是一門什么樣的學問,集中要解決的,實際上是美學研究的對象到底是什么。它不像數、理、化等學科,甚至其他人文學科那樣,研究的對象是很明確的。美學是從西方引入到中國的一個學科,從傳統來講,從古希臘開始就種下了根。
“美學”這門學科,現在為止,無論國外還是國內,大家對其研究對象并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統一的認識。
影響最大的一種看法,就是將美作為研究對象。有的學者說,如果美學不研究美,那還算美學嗎?
第二種,認為美學是專門研究藝術,美學如果不研究藝術,怎么研究美呢?這個研究對象,從大的美說到藝術,其實是一個范圍的縮小。這種說法最具代表性的是西方美學的一位大家——黑格爾。黑格爾的哲學核心,是“絕對精神”。他認為,藝術作品是人的精神的產物,這種美是高于自然界物質性的自然美的。有了這種觀念,就自然地把自然美排除在了美學研究的范疇,所以他的哲學也被稱之為藝術哲學。
第三種看法,實際上就是認為美學研究對象就是我們的審美經驗。比如有人覺得《紅樓夢》是美的,也有人會覺得《紅樓夢》是色情的。魯迅先生也講到,有的人把它看成是政治小說。
第四種,就是在這個審美經驗基礎上又有更進一步的深化,那就是觀察思考審美經驗背后,人的審美心理結構、心理機制、心理要素的變動,我們現在稱之為審美心理學,也就是把審美經驗深化到心理學這樣一個層次。
第五種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認為前面四種都有片面性,認為美學應該研究人與世界之間的審美關系。
美學研究的應該是
人和世界間的審美關系
傳統美學普遍認為,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就是美,就是美本身。
這個觀念朱立元以前也是深信不疑,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通過研究西方的當代美學,同時也研究國內學術界的討論,對美學的看法有了改變。
朱立元說,研究美學,不是孤立地研究美的本質或者美感的本質,而是要研究人和世界之間的審美關系。“這個審美關系,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審美活動,在我看來二者是一體兩面,分割不開的。也可以說,在人類的審美活動中,建構起這么一種關系,而審美關系在現實中的展開,便成為審美活動。”
基于這個觀點,廣義的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體,它都不是現成固定不變的,而是在審美活動中生成的。這個跟主體論是不一樣的,因為主體論認為沒有人之前,自然界的美,都已經客觀存在于那里,這些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研究審美關系,也包括研究人類審美活動是如何產生的。人類審美是從無到有的,審美不是原來就有的。在原始社會早期,人類剛剛從動物界分離出來,這時候談不上什么審美,生存都成問題。美感也是,因為審美從無到有,所以美也是從無到有的。美感,也是從無到有的。包括自然界的美,也是從無到有的。只有人和自然界發生了審美關系,才會有自然的美。
蔣孔陽在《美學新論》里講到審美關系論時,就提到人和世界之間會發生千絲萬縷、各式各樣的關系,我們一生下來,其實就存在于這樣一個關系的網絡中。
但是精神方面的關系,只有我們人才會有。這些關系里的一種,就是審美關系,這是比較獨特的,跟其他的精神方面的關系不太一樣,更傾向于感性,不是理智、理性、認識性的,而是通過五官感覺能夠把握到的,這就是感性的關系;它還是情感的關系,這跟科學、認識的關系完全不一樣。審美關系始終伴隨著人的情感;第三,它受助于形象,這個形象當然也包括音樂形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化的;第四,它是一個整體性的關系,就是說審美對象是整體地呈現在你面前,不是分解的、支離破碎的,一旦要全身心投入,你的各種心理要素,包括情感、想象,都是全身心投入的。
如果在審美過程中,你理性思考一些問題,加入太多功利性的因素,就不行了。只有全身心投入,這才是審美。比如一幅畫,我看到香蕉畫得很逼真,我想拿出來吃一下,這就是使用功利的想法。
一旦人和世界之間發生了這樣幾個層面的關系,他就上升到審美的關系,這個時候,實際上已經進入到了審美論。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