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戲曲重回當代觀眾主流審美生活
步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現代人的審美視野、審美觀念已發生巨變,對戲曲有著更高的要求和期待,這就需要戲曲與時俱進,戲曲要融合現代美的要素,使其傳統美與現代美交相輝映,形成戲曲的當代審美品質和風格。為此戲曲界應當以現代審美視野來審視和觀照戲曲的傳統美學,不可能把戲曲傳統美學的一切都保留和傳承下來,要在保持戲曲固有的個性美和特色美的基礎上將戲曲傳統美學中切合現代審美理念、體現戲曲傳統審美價值的那些要素傳承和弘揚下去,而關鍵是要把這些傳統美的要素注入現代色彩和內容,使之更加適合現代人的審美心態和需求。

由北京京劇院與國家大劇院聯合推出的新編歷史京劇《正考父》劇照 王小京 攝
中國戲曲曾經是中國百姓的文化娛樂最愛之一。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戲曲不再耀眼奪目,星光燦爛。今天在多元文化、多樣藝術特別是新媒體的重重包圍下,戲曲似乎與現代大眾審美生活漸行漸遠。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們需要從推動廣大民眾關心戲曲的命運、讓戲曲重獲再續輝煌的土壤和環境,以原創新編劇目引領戲曲舞臺、讓戲曲重回當代觀眾主流審美生活,在國內、國際共同推動戲曲藝術傳播等方向上努力,從而實現戲曲藝術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戲曲的傳承發展需要社會大眾廣泛參與
中國戲曲從來不僅僅是屬于戲曲從業者的,她是屬于全體中國民眾的,是中國民眾共享的精神財富、精神家園。假如今天我們大家對戲曲的現狀、未來漠不關心,任其自生自滅,我們將失去歷經千年集聚而成的一筆不可再生的精神財富,失去的是千年來我們民族守望的一座難以再得的精神家園。戲曲的命運不僅是由戲曲從業者所掌握,而且也是由中國全體民眾所把握,因為戲曲的服務對象、生存土壤是廣大民眾,廣大民眾對戲曲的取舍決定著戲曲的生存走向、繁榮程度,沒有廣大民眾的喜愛、觀賞,戲曲工作者就只能自娛自樂,戲曲也就沒有存在的根基和理由,戲曲最終必然走向衰落、消亡。因此,戲曲的命運是與廣大民眾的關心、喜愛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廣大民眾一直把對戲曲的關注、愛護看做是自己文化生活中的一件要事,把戲曲當做是一種就在身邊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把觀戲當做是對來自傳統韻味和美感的一種審美享受。盡管現代文化生活多元化、多樣化,但是廣大民眾還是不妨多走進劇場,多觀賞戲曲演出,用掌聲、笑聲表達對戲曲工作者的鼓勵和鞭策,這不但會激發起戲曲工作者對戲曲保護傳承的熱情和干勁,也讓自己多了一份充滿審美愉悅的傳統情結,讓中國也多了一個充滿傳統魅力的精神家園。
戲曲的傳承發展是一項需要各方形成合力推動的系統化、持續化的工程。眾人拾柴火焰高,只有社會廣大有識之士積極參與到傳承發展戲曲的隊伍中來,才能形成一股思想活躍、視野開闊、可持續的傳承發展力量。戲曲是一門綜合性舞臺藝術,其劇目也是一種面向文化市場的文化產品,它的傳承發展是需要相關各門類人才的聚集和參與。這意味著今天戲曲的傳承發展需要社會總動員,為戲曲傳承發展造聲勢,聚力量。為此戲曲界要以更加主動、開放的態度來吸引、迎接有識之士的加盟。一方面要加強與相關藝術門類人才交流溝通,使他們成為戲曲隊伍的“編外人員”,如邀請小說作家或有志戲曲劇本創作人士來參與戲曲劇本創作,提供機會讓他們多接觸劇團,多了解劇種,讓他們創作出具有文學性、戲曲味的好劇本,以彌補流失的編劇人才;再如,要吸引實業界人士投資戲曲產品生產和傳播,以增強戲曲創作生產實力,同時要讓投資者與戲曲院團之間能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使戲曲產品真正在文化市場上取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另一方面希望社會相關門類人才和機構及實業界懷著對中華傳統文化和藝術的關心和愛護之情來加盟戲曲傳承和發展隊伍,借助自身的優勢和條件為戲曲保護、傳承、弘揚和發展獻策出力,比如教育界積極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在中小學開設戲曲教育課程,讓戲曲的種子能夠在青少年的心田里扎下根,留下深刻印記,這是當下戲曲傳承傳播所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再比如相關藝術科研機構要進一步加強對地方戲曲資源的挖掘和整理,為地方劇種傳承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和現實服務。
應以原創新編劇目引領戲曲舞臺
中國戲曲要發展,戲曲舞臺就必須多彩多姿,特別是戲曲劇目要能吸引現代觀眾尤其是年輕一代觀眾的關注和喜好。不過,當今戲曲舞臺的劇目依然是傳統經典劇目唱主角。傳統經典劇目固然有其傳統要義和審美價值,但它們畢竟是那個時代的作品,體現出那個時代的生活風貌和審美追求,它們對今天觀眾來說也畢竟是有距離的。我們不能讓現代觀眾老是觀賞那幾部傳統經典劇目吧,那樣必然會使他們生厭,最后徹底遠離戲曲。因此,戲曲界必須要以原創新編劇目來引領當代戲曲舞臺,這里的原創新編劇目是指劇作家在選擇古代題材或近現代題材進行創作時其劇目應當是用現代視野、現代理念進行審美觀照的藝術新結晶,而不是對傳統劇目整理或再改編,而劇作家更要多創作出能反映當代生活風貌、體現出時代精神、適合當代審美需求的現代新劇目。只有在戲曲舞臺上涌現許許多多原創新編劇目,才能夠讓戲曲以全新的藝術風姿風采吸引現代大眾的審美注意。而這就需要戲曲界對原創新編劇目創作生產實行總動員,讓戲曲院團和戲曲劇作者高度重視并積極著手對原創新編劇目的創作和排演,為此戲曲界在舉行大型戲曲活動和評選獎項以及扶持戲曲項目時要向原創新編劇目傾斜,要鼓勵戲曲院團和戲曲劇作者多創作生產原創新編劇目,并使之成為戲曲創作生產的主流;同時,戲曲院團在所演劇目的份額上也應當以原創新編劇目為主,戲曲劇作者在創作上也要以原創新編劇目為主,只有戲曲管理者、戲曲院團和戲曲劇作者共同樹立起以原創新編劇目為主的演出和創作理念及行動,才能讓原創新編劇目引領戲曲舞臺,為戲曲舞臺帶來全新的風貌。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藝術,一個時代的藝術又有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審美理念。中國戲曲是一門有著千年歷史的中華傳統藝術,也是世界上流傳最長久的戲劇藝術。戲曲在其長期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審美形式、審美理念和審美原則,如它的虛擬化、程式化的唱念做打,它的空靈般的寫意表演等。戲曲的傳統美在當代依然有其傳承和弘揚的價值,它是戲曲的傳統基因,失去它,戲曲也就失去其本真美。不過步入21世紀的今天,現代人的審美視野、審美觀念已發生巨變,對戲曲有著更高的要求和期待,這就需要戲曲與時俱進,戲曲要融合現代美的要素,使其傳統美與現代美交相輝映,形成戲曲的當代審美品質和風格。為此戲曲界應當以現代審美視野來審視和觀照戲曲的傳統美學,不可能把戲曲傳統美學的一切都保留和傳承下來,要在保持戲曲固有的個性美和特色美的基礎上將戲曲傳統美學中切合現代審美理念、體現戲曲傳統審美價值的那些要素傳承和弘揚下去,而關鍵是要把這些傳統美的要素注入現代色彩和內容,使之更加適合現代人的審美心態和需求,比如戲曲唱腔是否節奏更快些,戲曲做打是否更具現代感等。同時戲曲也要根據戲曲藝術的本體特征來直接注入現代要素和元素,使之成為戲曲的現代審美內容和風格,比如舞臺的現代燈光運用就可以使之成為一種寫意性的表現手段,使之體現出戲曲味來。總之,要讓戲曲舞臺構筑起傳統美和現代美相糅合、相輝映的審美空間和意境,讓現代觀眾能夠享受到其他舞臺藝術所沒有的審美快感和享受,這應當是中國戲曲的一種重要的現代審美追求和目標。
由內而外推動戲曲藝術傳播
如今的戲曲欣賞已完全從賣方市場走向買方市場,現代大眾對戲曲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即看不看戲曲演出不是戲曲院團說了算,而是大眾說了算,因為看不看戲曲演出已不影響他們的文化娛樂,而戲曲卻是絕對不能沒有觀眾的,是永遠需要觀眾的。戲曲的當代發展絕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扶持來進行,政府的支持畢竟有限度,而這也不是根治戲曲蕭條之本。戲曲只有走進大眾、走進市場中去,才能獲得長久發展下去的動力和能量。因此戲曲界唯有加強戲曲營銷,打造活躍的戲曲市場,才能再次讓自己走進現代大眾審美生活中。筆者建議建立全國戲曲演出大聯盟,形成全國戲曲營銷大機制,打造全國戲曲演出大市場,具體來說就是現在戲曲劇種和院團再也不能各自為政,小打小鬧,要形成一股全國合力來推進戲曲跨越式發展,就是要以在全國有影響的大劇種如京劇、越劇、黃梅戲等為領頭羊,聯合各地有影響的地方大劇種,建立互動互惠的演出聯盟,共同來推銷原創的優質的戲曲產品,并借助各類媒體、推介會等轟炸式的方式來進行戲曲營銷,要在全國文化市場上形成一股戲曲演出的沖擊波,拓展戲曲演出的空間,吸引全國廣大觀眾的注意,對此,應重視加強對戲曲產品、戲曲演員的宣傳和推銷。今天已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更何況戲曲已是一門從熱變冷甚至是很冷的藝術,這就更需要戲曲以創新理念來全力地把戲曲產品、戲曲演員推到現代大眾中去,產生文化市場中的戲曲品牌效應。
今天誰能成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中的中華藝術的形象大使呢?這個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戲曲最有資格成為中華藝術的形象大使。盡管今天戲曲面臨著諸多傳承和發展問題,但是這并不能改變它依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是中華民族藝術的一大瑰寶,是中國人民的藝術創造和藝術智慧的最偉大結晶之一。戲曲作為中華藝術的形象大使有其三大優勢:一是它是中國傳統藝術集大成者,它融合中國傳統音樂、傳統詩詞、傳統舞蹈等于一身,充分展示出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意味和審美精神;二是它擁有數以萬計的各類劇目,演繹著中國許許多多感人、動人的故事,反映了中國人民從古至今的歲月滄桑和心路歷程;三是它是以演員表演來展示人物故事,表現人物情思的舞臺藝術,是演者與觀者在同一時空零距離交流互動的現場藝術,這在異域傳播時讓他人更具好奇心和親切感。也正因此戲曲有能力有實力且也有責任和義務在中國對外文化交流中成為中華藝術的形象大使,它將不僅傳播著中華藝術的傳統神韻和風采,而且也傳播著中華傳統藝術在當代傳承發展的杰出成就。為此戲曲界必須要有以全球視野來看待戲曲對外傳播的時代使命,要通過戲曲對外傳播,來進一步加強戲曲作為世界多樣藝術的重要一員,使中國在世界戲劇舞臺上擁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戲曲界必須要制定和實施好戲曲對外傳播策略,要全力把戲曲的最精華、最精髓的東西帶給世界各國人民,充分展示中國戲曲的不朽魅力和當代風采,讓他們享受到中華藝術的獨特韻味和美感,并以戲曲產品來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精神,在國際藝術舞臺上發出強有力的中國聲音,讓更多的他國民眾走近中華藝術,喜愛中華藝術。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