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雜技劇的愛與痛:雜技劇《胡桃夾子》背后
“創新,開拓市場,才是雜技團的出路”
——大連雜技團雜技劇《胡桃夾子》澳門演出后的思考

雜技劇《胡桃夾子》劇照
圣誕之夜,小女孩瑪莎家里賓客如云,魔術師為她帶來一個胡桃夾子,由此開啟了一段夢幻般的奇妙旅程。《胡桃夾子》是一個浪漫的童話故事,被柴可夫斯基改編為芭蕾舞劇搬上舞臺,經久不衰。大連雜技團以雜技藝術表演形式全新演繹西方經典,首開先河創作出雜技劇《胡桃夾子》。國慶期間,該雜技劇奔赴澳門,受邀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6周年文藝晚會,于9月30日、10月1日連演兩場。
雜技不是體育而是藝術
演出開場前兩小時,演員們還在各自加緊練習著,倒立、蹬傘、疊羅漢、騎獨輪車……這是已經演出了7年500多場的劇,可是誰也絲毫不敢馬虎。雜技劇《胡桃夾子》總導演、大連雜技團團長、中國雜技家協會副主席齊春生看著魔術師練習將書中熊貓變沒的動作,總覺得有哪里不對,于是不斷幫他調整著:不是走過去把它變沒就夠了,你要有更強的表演意識,用你的表情、動作來向觀眾表達“咦,熊貓沒了,它跑到哪里去了”。他一邊說一邊示范,魔術師和搭檔很快就掌握了要點。
這是一個長著秦始皇兵馬俑模樣的胡桃夾子,整部劇充滿了濃濃的中國味道,又將故事與雜技緊密地結合。上半場的圣誕晚會上魔術師將書本中的熊貓、中國妞妞變成了活的,能跑會跳,又變出醉態可掬的七品芝麻官,與賓客們各顯身手,椅子技巧、單車托舉、扇子舞、草帽技巧、晃管、對手頂等好節目連連。夜半黑衣人來襲,胡桃夾子變身為將軍與之大戰,滾環、鉆圈、鞭技、轉碟、雙人芭蕾、扭脖轉等雜技技巧幻化出硝煙滾滾。下半場將童話中的糖果王國改為了東方王國,瑪莎與變回王子的胡桃夾子來到這里,欣賞了一系列具有東方魅力的舞蹈,水袖舞、綢吊、蹬傘、軟鋼絲、踩高蹺、水流星、軟功滾燈、空竹、頭頂芭蕾等光彩奪目,每個驚險動作都引發觀眾的驚呼和掌聲連連。
劇中也有令人深思之處,比如瑪莎父母對弟弟滿面笑容而對瑪莎頗為不耐煩;比如瑪莎的父親在賓客面前彬彬有禮,賓客走后卻在一副醉態中幻想出一個女人的大腿并被勾引走。青春期的困惑、重男輕女的思想、人的多面性等等,都是齊春生想要表達的。多年前一次頒獎典禮上,一位小提琴家拒絕與雜技家同臺領獎,因為他覺得雜技是體育,不是藝術。這一幕令齊春生一直銘記,那時起他就決心要把雜技做成藝術,讓雜技有思想、有感情、有韻味,更要讓雜技有尊嚴。
《胡桃夾子》是齊春生打造的第一部雜技劇,于2008年9月首演。此后他一發不可收拾,連續推出另外3部,2010年的雜技卡通音樂劇《不來梅的四個音樂家》,2012年的雜技舞臺劇《霸王別姬》,2013年的原創國際先鋒舞臺劇《玉蘭·愛的世界》。四部劇各有側重,或與童話結合,或與音樂聯姻,或重故事,或走先鋒路徑,以事實告訴人們:雜技,沒有什么不可以!
創新如同走路
如今國內并沒有多少雜技市場,國人尚未形成掏錢買票看雜技的習慣,雜技更多的是走向海外市場。實際上,海外市場卻并不那么友好,波詭云譎。齊春生有些憤憤不平:“海外給我們雜技的是勞務費,而不是藝術演出費!”以美國為例,美國月平均工資大約3000美元,給演員的只有1600到1800美元。其中600到800美元支付團里的開銷,并作為藝術再生產的資金。演出并不常常有,這些資金遠遠不夠再創作之用。同時也存在惡性競爭情況,雜技節目的市場價被壓低了。齊春生說,國外在法律約束不到的地方,往往會有各行業協會來制訂嚴格的規范,國內現在就是市場不夠規范,如果有一個行業規范來保護雜技,為每個節目劃定檔次價位,可能這種惡性競爭的現象就會少一些,也有利于雜技的長遠發展。
“創新,開拓市場,才是雜技團的出路。”在齊春生看來,創新不是平地起高樓,演員的服裝、道具的裝飾、不同動作的結合等等都是創新。比如20年前就有鉆火圈表演,演員扮作老虎來鉆,后來換了抽象的服裝,再后來又改為以街舞的形式鉆,這些改變都是創新,“就像走路,技巧就那一個,但可以走出千變萬化的姿態。”
選擇創作雜技劇也是因為市場。雜技劇自上世紀90年代起真正開始發展,不過業內對雜技劇一直存在爭議——雜技主要以肢體動作來表現,能否成劇?一些雜技團也在發展雜技劇,但尚且停留在以雜技技巧為主的階段,劇情松散,更像是雜技節目的拼貼。也有的團爭取到政府扶植,為打造一部劇投入上千萬,結果并未成功,反而將整個劇團拖垮。齊春生分析指出,國外的孩子一般到高中之后才練雜技,沒有童子功,技巧就弱一些,所以轉而注重表演,故藝術性較強;中國雜技演員在技巧方面有優勢,但會覺得我會這個技巧別人做不來,容易產生驕傲心理,從而忽略了表演中的情感投入。
在國內的雜技劇中,《胡桃夾子》是較為成功的,7年來常演常新,樹立起了良好的口碑,已經在國內外公演500余場,其中連續4年4次奔赴歐洲近150個劇場巡演,得到廣泛贊譽。“我常常想,我們這一代人,能給雜技留下點什么?”齊春生從6歲開始從事雜技表演,至今已經過了半個世紀。他說,雜技劇是這一代人在認真做的,也想給后人留下一種新的雜技形式,盡管現在看起來可能還只是雛形,還在受人詬病,但它是一直在向前發展著的,總會越來越成熟。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