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光”而行——訪中國音協主席葉小鋼
不久前,葉小鋼回了一趟西藏。他用“回”而不是“去”來描述這次西藏之行,是在他號召并主持召開全國音樂創作座談會之后一次身體力行的實踐,也是他新當選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后一次重要的“精神之旅”。
“從音樂從業者來說,包括從哲學角度來說,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音樂接受是音樂活動的基本內容。音樂創作或者說音樂生產是核心,是源泉,是根本,沒有音樂創作就沒有音樂文化。”作為有著旺盛創作力的作曲家,葉小鋼特別強調了創作的核心競爭力,他說,“專門針對音樂創作的全國性座談會已經30多年沒有召開過了,需要總結更需要激發大家的創作熱情。這次會議可以說既是學習會,也是動員會。我們討論的是一個經久彌新的話題——中國音樂創作的未來發展,這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極為重要又亟須解決的問題。”
深埋在民族的DNA中
葉小鋼說:“我有三個音樂精神來源:中國古典音樂、德國古典音樂和美國當代音樂技術。瓦格納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精神來源,主要是他的強者意識。美國是一個比較講究傳統意義美感的國家,我也比較喜歡傳統意義美感的藝術作品。中國古典音樂更不必說,那是浸潤在我的骨髓與血液中的,或者說是深埋在民族的DNA中的,如古琴曲,如民歌,是我重要的精神文化來源,不是突然地拔地而起,而是自然而然。”
葉小鋼創作音樂與古詩詞的淵源,還與從小的閱讀有關。“我記得當時有一本書叫《屈原九歌今譯》,看后就想,總有一天,我要把這些詩詞都譜成曲。那些美術和文字的意象,讓年紀那么小的我就產生這樣的憧憬。能夠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以及靈感的激發,我覺得這是中國音樂家的幸運。”傳統文化與音樂相結合,也需要契機。2013年,葉小鋼的“中國故事——大地之歌”音樂會在美國林肯中心上演,其中的《大地之歌》就是對馬勒的同名作品進行了重新創作,歌詞是李白、錢起、孟浩然和王維的7首古詩。既保持了原汁原味,又營造出一種別樣的文化語境,讓意境更加綿延深長。“透過音樂來表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于我個人也是很好的學習。我曾寫過一個作品叫《嶺南四首》,從唐、宋、明、清各選一首描寫嶺南的詩,構成了4首交響組曲。我覺得這個作品非常有意思,鑲嵌在古典文化燦爛的墻壁里的那些詩詞,能夠再次發出它應有的光芒。”
葉小鋼還寫過一個作品《臨安七部》,他挑選了7首著名的詩。“中國文字的力量,根本沒離我們遠去。我很自豪,也很高興能夠看到這些優美的詩句依然活在現代人的心里,我們在今天還能感受到先人那些偉大的創造,這對我們每個人都有很重要的意義。”葉小鋼說。這部作品經過三次修改,更名為《七闕西湖》,將由杭州愛樂樂團于10月14日在北京國際音樂節期間再度上演。
割舍不了的西藏情結
對西藏,葉小鋼一直有一種難以言說又割舍不了的情結。1985年,葉小鋼就開始做西藏題材的音樂作品。他先后多次深入西藏、尼泊爾等地尋找創作靈感。成功創作了《地平線》《五色經幡》《西藏之光》等交響題材作品。他的心愿是要為西藏的九大圣湖都做一首室內樂,現在已經完成了《納木錯》《羊卓雍錯》《瑪旁雍錯》《巴松錯》《納木拉錯》,分別來自世界各地的委約。
“西藏之美是沒有到過那里的人永遠無法想象的,雪山如此靜寂,湖水冰涼清澈見底,碧藍的天讓人相信天堂會存在。”葉小鋼喜歡西藏地區的佛教、古典及民間文化。他說,西藏帶給人一種莊嚴、平靜、寬容和忍讓的心靈狀態。多次去西藏調研、采風及游歷的經歷,讓他對西藏音樂中涉及宗教儀式、民間生活場景的樂器很熟悉,也記錄了大量西藏民間尚存的民歌、民謠,而僧侶們念經時的音調也讓他非常著迷。西藏古樂中的古音階、音調都比較特殊。對音樂與語言的敏感,令這些獨特的音樂形式都在葉小鋼的腦海扎根。耳濡目染的文化體味,則讓他在創作西藏題材音樂時,對音色選擇、和聲語言、民族樂器與西洋樂隊結合方面都有一種全新的追求。
《喜馬拉雅之光》是他近期創作的最具代表性的西藏題材作品。這部作品2013年在紐約林肯中心進行了世界首演。由李劭晟、劉索拉、藏學學者米久旦增作詞的《喜馬拉雅之光》,采用獨唱、合唱、民族樂器特別是藏區特有的民族打擊樂器與交響樂隊結合的方式,用音樂深入探討了生與死、精神與物質、瞬間與永恒以及生命的本源與終極意義等主題,強調精神與心靈的力量,也展示了作曲家對于人類精神家園和生命的深切關懷。“在亙古空曠的地方能夠讓人感受到一種微小感,也讓人感受到眼界的有限與世界的無限。西藏的古典音樂充滿了莊嚴和神圣,藏族群眾的生活方式是安詳而非娛樂性的,他們祈求未來的虔誠精神令我致以一生的敬仰”。談及這次的西藏之行,葉小鋼興奮地表示“感覺非常好”,不論是人的精神狀態還是當地的風物都呈現很好的面貌,這讓葉小鋼更感欣喜。他說下一次想要去阿里和珠峰大本營,感受真正的“喜馬拉雅之光”。
發出高質、獨立、有擔當的聲音
繼今年推出嶄新的原創歌劇《永樂》之后,葉小鋼還陸續完成了《普賢》及《文殊》的創作,并且將于今年12月在國家大劇院推出以“地平線”為主題的作品專場音樂會。剛剛過完60歲生日的葉小鋼對工作絲毫不懈怠,經常工作到凌晨兩三點。作為中央音樂學院的副院長,在接受采訪的空隙,葉小鋼一邊在處理中央音樂學院的事務性工作,一邊還用上海話及英語交替著與電話那頭交流作品的創作問題。而采訪結束,他就又要趕往機場,赴陜西漢中進行調研和采風。
葉小鋼的大學同班同學、作曲家劉索拉曾這樣評價葉小鋼的創作風格——“葉小鋼的作品,各種風格里有一種風格,就是‘大旋律’,是老百姓能聽的風格鮮明的大旋律。”葉小鋼則這樣總結自己作品的風格:“或許是成長歷程和多元文化背景使我的音樂有些特別之處。我的音樂創作,一般不會把個人情緒放進去,我只是把握音樂創作的規律,音樂有它自己的抽象走向。聽眾不會覺得我是一個憤懣的人、浪漫的人,不會覺得我是一個憤世嫉俗、呼天搶地、對時代心懷不滿的人。音樂就是音樂,它有發展的自我規律,它是美好的、天真的、勵志的、溫暖的,能濾去世間的塵埃,將撕裂的心胸撫平,縫合滴血的創傷,把人世間的悲傷稀釋,為絕望的靈魂重塑信心,讓我們的心胸變得寬容與仁慈,永遠鼓舞人心。”
葉小鋼希望自己的音樂能夠“凜然綻放于中國文化的天空,發出高質、獨立、有擔當、無愧于歷史與時代的聲音,為后人留下時代美好的記憶與特色”。對此,他看得很高遠,“我相信從現在起,中國音樂將走進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一個尋根并在古老根脈上生發新枝綠葉的時代。在悠久歷史空間里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曾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并形成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具有人類永恒價值的文化精神,這種精神必將像不滅之火炬,照亮東方與人類的未來。只要我們扎根到人民生動的現實生活中,扎根到中國豐沃的傳統文化土壤里,去創作,去抒懷,中國音樂必將承載這種高昂向上的文化精神,伴隨中華崛起并以自信的姿態走向世界與未來。”葉小鋼說。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