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東:為了唯一以觀眾對象命名的戲劇
為了唯一以觀眾對象命名的戲劇——兒童劇
□ 尹曉東(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

中國兒藝制作的兒童劇《寶船》
在眾多的藝術品種中,唯有兒童劇是以觀眾對象命名的品種,因為觀眾對象的特殊性就比其他藝術品多了一份責任,這個責任就是社會責任和文化責任。昆曲、交響樂、芭蕾舞這些都是藝術形式的界定,但是兒童劇不是藝術形式。由于觀眾的特殊性,就比別人多了一份社會責任和文化責任。
不贊成過度市場化
我想先講兩個故事。去年我們重新復排了老舍先生的《寶船》,很少有人知道他創作過這么一部兒童劇,這部劇首演以后,在微信、微博的平臺上收到很多觀眾的留言,其中有一位先生寫到:“優秀的兒童劇能給兒童帶來什么?我想是有善惡的分辨心,有聰明智慧的力量,有相信勞動能創造幸福的樸素情感。相比現在的搞笑劇、暴力動畫片等,優秀的兒童劇能讓小朋友遠離很多現實生活中的不完美,在心底存留一塊美好的樂園。”我讀了這個留言很感慨,一部優秀的兒童劇帶給孩子的教育太多了。
第二個故事,今年3月我帶中國兒藝去廣東茂名做公益性的演出,茂名是欠發達地區,這個地方的孩子很少能看到舞臺演出,我們就把兒童劇《特殊作業》帶到了茂名。孩子們從來沒有看過戲,當時戲的最后一幕落下,孩子們還以為戲已經全部結束了,就全部起身離場了。等到謝幕的時候,演員們發現觀眾都已經離場了,將近1000人的劇場里就剩下一排人,還是市長和教育局的領導。市長后來上臺接見演員,也很尷尬,說我們的孩子沒有看過這種表演,不懂得給你們掌聲,不知道等你們謝幕,非常抱歉。由此我想到,對于這類地區的孩子,我們確實有一種文化責任。我講這兩個故事就是想表達,兒童劇不僅要發自內心地呼喚真善美,還要承擔相應的文化責任,也就是藝術普及和教育的責任。
去年我們劇院一共排演了5部不同類型的劇目,演出了692場,走進了全國91個市區縣,還出訪了法國、哥倫比亞、泰國等6個國家,觀眾達62萬人次。正是因為兒童劇有文化責任和社會責任的擔當,所以我們這幾年演出的場次和收入是逐年增長的。大家注意這兩年的統計就會發現一個數字:在所有的演出中,兒童劇的演出收入和場次都是名列前茅的。但即使如此,我也不贊成兒童劇過度市場化,我覺得重要的是兒童劇肩負的特殊使命跟成人戲劇不一樣。
兒童劇不要哄孩子
中國兒藝成立59年了,遵循中國經典、外國經典和現實題材“三并舉”:一是立足于中華傳統文化,打造中國自己的兒童劇經典作品;二是把世界經典戲劇、文學作品引進來,作為滋養和借鑒;三是貼近當代少年兒童生活,創作反映少年兒童現實生活的作品。
過去我們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以為兒童劇只要哄孩子們高興就可以了,如果把兒童劇的創作看成哄孩子高興,那就大錯特錯了。現在孩子們的知識越來越豐富,視野更加開闊,可以接觸到的娛樂方式多種多樣,如果兒童劇從內容到形式不足以吸引兒童走進劇場,他們就會離你而去。去年我們創作的《寶船》和《小飛俠彼得·潘》的時候也糾結過一段時間,因為這些年我們比較反對大制作,但《寶船》和《小飛俠彼得·潘》從舞臺體量上來說確實很大——《寶船》里整個舞臺都變成了一艘船,《小飛俠彼得·潘》里的孩子們都在舞臺上飛起來了,而且還要運用全息式的多媒體,所以制作費確實很高。考慮到這兩部戲的舞臺呈現必須要完美,所以我們還是決定投入較大資金,結果戲一推出,票就賣完了。如果兒童劇的創作不足以吸引孩子們,他們是不可能走進劇場的。
我們常會有這樣一個爭論,就是劇院創作的劇目是以藝術家的風格為主,還是以劇院的風格為主?我個人覺得,藝術創作雖然是藝術家的個體勞動,但一個劇院需要建立自己獨有的、具有整體藝術風貌的演劇藝術追求和價值取向,尤其是國家級劇院。藝術創作雖然是藝術家的個體勞動,但是劇院中每個人的創作都會融入集體創作當中,我想對于國家級劇院來說,更應該建立整體藝術追求的價值取向。
擁抱“互聯網+”時代
中國兒藝現在主要有三個演出品牌,第一是長期演出的優秀劇目輪換上演制,第二是中國兒童戲劇節,第三是國家院團演出季。
優秀劇目輪換上演制,已成為一種常態。我們推出原創作品,復排經典的保留劇目,引進國外成功的劇目,通過這些方式為劇院積累了大批優秀劇目,我們現在能夠經常上演的劇目、隨時能拿出來的劇目就有將近40部,因為我們的劇院有大小兩個劇場,所以這些劇目每年都可以在劇院輪換上演。
中國兒童戲劇節是2011年舉辦的,第五屆正在進行中。我們前四屆兒童戲劇節一共有98家中外兒童戲劇院團和164臺劇目參與演出,總演出場次達到了828場,觀眾人數達65萬人次,我覺得這是值得自豪的一件事情。一個由國家級兒童藝術劇院舉辦的兒童戲劇節,通過四年的時間取得這樣的成績,得到這么多國內外劇團的響應和支持,還是充滿榮譽感的。現在中國兒童戲劇節立足國內,面向國際,國際影響力也在進一步提升中。
國家院團演出季是在文化部的倡導下舉辦的,最開始叫國家院團優秀劇目展演,前年開始更名為國家院團演出季,時間比較固定,兒童戲劇節結束以后,國家院團演出季就開始了。去年我們開始嘗試用新的營銷手段做演出季推廣,在劇場搭建了微信的直播平臺,效果非常好,通過這樣的互聯網傳播,讓我們的影響力獲得了更大的提升。
通過三個演出品牌,我們也在探索利用“互聯網+”的手段,讓兒童劇的演出和劇目推廣獲得更大的覆蓋面。去年我們啟動了互聯網、手機、微信聯合的售票方式,我們的影響力和覆蓋面、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取得了增長。如今線上售票已經占我們售票總數的60%以上,傳統的窗口售票已經降到了30%左右。今年春節前夕,中國兒藝和優酷聯合策劃了一個兒童劇直播平臺,那一天的點擊率是77.3萬,當時嚇了我們一跳。我們的兒童劇場有700多個座位,要在劇場演一千場,才能達到互聯網一天的傳播效果,這就是互聯網的威力,確實創造了一個奇跡。
(《中國藝術報》記者張悅根據尹曉東在第四屆國際劇院團管理大師班主題發言整理)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