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繪畫真實再現歷史風云

八女投江(中國畫) 王盛烈
由于歷史環境和條件的限制,抗戰時期許多重大歷史事件、歷史場景等,無法留下任何圖像記錄,即便有一些,也不完整或不全面。雖然說攝影及紀錄影片在這方面功不可沒,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但它們同樣也有缺失和遺憾。正是在這一點上,抗戰繪畫在許多方面與它們互為補益、相得益彰,真實地再現了歷史風云。
抗戰繪畫,指以抗戰為表現對象的繪畫,既包括抗戰時期的作品,也包括后人反思歷史時創作的作品,它們均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隨著歷史的漸行漸遠,它們的價值越來越不可替代,也越來越煥發出動人的魅力。
還原歷史場景的真相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時之長、波及之廣、影響之久遠,在整個人類發展進程中均屬罕見。進入全面抗戰階段后,歷經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中國終于迎來了近代以來首次抗擊外侮的全面勝利。
漫長的“持久戰”期間,在中華大地上,北起東北林海雪原,南至海南天涯海角,發生了大大小小數千次戰役。中國畫家們,從抗戰一開始,就以筆為劍,真實地展現了中國人民奮起反抗的英勇事跡,從不同角度還原了歷史場景的真實面貌。
這些畫家中的許多人,曾有幸得到魯迅的親自提攜和支持。國難當頭之際,他們深入前線、深入敵后,力圖以自己的筆和刀,銘刻下在中華大地上發生的一切。其中陳煙橋的《保衛盧溝橋》、張慧的《臺兒莊》、張在民的《巷戰》、古元的《青紗帳里》、彥涵的《當敵人搜山的時候》、李樺的《追擊》等,它們本身也已融入抗戰,并曾于抗戰勝利之際的1945年,結集為《中國木刻集》在紐約出版,在美國引起較大反響。
標志著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七七事變”,因為事發突然,而且發生于深夜,除了宛平縣長王冷齋的記述及詩作外,當時幾乎沒有別的記錄。當代畫家楊克山、崔開璽,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多次赴現場調研,并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創作出了巨幅油畫《七七事變·盧溝橋》。兩位畫家以濃烈的筆觸,還原了當時那驚心動魄的一幕。在他們的筆下,日軍悍然炮擊宛平城,中國守軍奮起還擊,炮聲隆隆,硝煙彌漫,逼真地再現了當時的歷史狀貌。
平型關大捷在抗戰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這場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一一五師打響的伏擊戰,是全面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首次全勝,極大地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戰熱情。孫浩的《平型關大捷》選取最激動人心的時刻,營造出了大捷的氣氛。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另一支重要武裝——新四軍,則主要在江南阻擊日軍。在險惡的環境中,特別是遭受“皖南事變”的重創之后,他們頑強地堅持下來,并取得了最后的勝利。畫家徐芒耀、來源、李煜民、何振浩以揭開蘇中反攻序幕的車橋戰役為題材,創作了油畫《新四軍——車橋之役》,以此充分證明了新四軍的不朽業績。
各個時期的畫家們,為先烈的壯舉所感動、為英豪的事跡所激發,像接力賽似的,一代一代地堅持描繪那場刻骨銘心的戰爭,將他們的畫作連接起來,就是一幅抗日戰爭波瀾壯闊的全景畫。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