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在天津三熱三冷告訴我們什么?
◎ 避免因人設戲;避免因獎設戲;避免因錢設戲。
◎ 新觀眾看河北梆子沒有所謂的“新”與“舊”之別,也沒有所謂的唱腔流派之分,他們看的是故事是否符合現代思維邏輯,舞臺呈現是否精彩,演員表演是否美輪美奐,需要文本、舞美、表演共同合力。

河北梆子《牧羊卷》劇照
傳統戲熱現代戲冷
惠民卡開卡以來,天津掀起一股河北梆子傳統戲熱潮。天津河北梆子劇院兩個劇團約有30臺傳統劇目輪番上演,經典老戲售票率和上座率均占80%至90%以上,《蝴蝶杯》《秦香蓮》《王寶釧》等劇網上售票甚至出現當前可選座位為“零”的情況。與此同時,“三地同唱盛世曲 攜手共筑中國夢”——2015京津冀河北梆子優秀劇目巡演再次將河北梆子傳統劇目推至火爆境地。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推出的《鐘馗》、石家莊河北梆子劇團推出的《牧羊卷》均獲得較好的上座率。相比之下河北梆子現代戲卻遭遇“倒春寒”,除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推出的《北國佳人》,石家莊市河北梆子劇團、平山縣河北梆子劇團帶來的《黎明前的星光》《子弟兵的母親》,天津本地院團無一現代戲上演。
河北梆子傳統戲在津受熱捧原因有三:超高補貼吸引梆子愛好者踴躍購票。天津市民只需支付100元就可獲得政府補貼400元的文化惠民卡。花幾元錢欣賞一場高水平的河北梆子演出,市民覺得很值。河北梆子群眾基礎深厚。天津是“衛”派梆子的重要發祥地,由于學藝者和欣賞者以普通民眾居多,從而奠定了深厚的群眾基礎。故事題材貼近生活。河北梆子不僅擅長表現歷史題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現實生活,即便是歷史題材也力求生活化。
河北梆子現代戲之所以冷,一是好劇本不多。近年來包括天津河北梆子劇院在內的各地梆子院團能夠搬上舞臺,且常演不衰的優秀現代戲太少。二是應景戲太多。一些院團為了迎合評獎和重大活動而搞“應景”創作,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往往就會主題先行。三是大制作難演。一些大型現代戲投入資金多,舞臺造景豪華龐大,不如“一桌二椅”式的傳統戲方便流動演出。
河北梆子現代戲要想走出冷的怪圈,需考慮三方面問題:避免因人設戲。現代戲在創作過程中,為了突出個別演員分量和技藝,主創人員往往以自己的主觀意愿來設置情節、編織生活,傷害了劇情的連貫性和完整性。避免因獎設戲。我國設立了多種舞臺藝術評獎機制,這些評獎更多瞄準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一些院團為了拿獎而創作,甚至是為了一個演員拿獎而創作,往往造成作品與時代脈動相脫節,對現實生活的發聲無法構成沖擊力,最終造成舞臺藝術小眾化的傾向日益嚴重。避免因錢設戲。有錢就任性,是當下舞臺藝術創作的一大通病。有了錢可以買高價劇本,可以聘大腕導演,可以搞大制作,從而忽視了當代觀眾審美趣味的提升和多元化藝術的鑒賞,忽視了本地院團編導演整體水平的提高和人才隊伍的建設。
老觀眾熱新觀眾冷
河北梆子在天津受熱捧,還因為擁有一大批老年觀眾群,正是由于他們的堅守和癡情不改,讓這個百年劇種至今仍唱響舞臺。老觀眾熱體現兩個方面:一是老戲迷居多。筆者每次走進劇場,90%以上都是老年觀眾。這種現象還體現在售票現場,前來購票者多為老夫妻老哥們老姐們。有一次,在中國大戲院排隊購票,前面兩位大娘每人當場購買了六張不同場次的河北梆子戲票,他們以看戲休閑為樂趣。二是老觀眾愛戲更懂戲。當你真正走進劇場就會發現,河北梆子優秀傳統劇目始終是天津觀眾的最愛,這種愛更多地表現在對流派的傳承和對傳統的尊重上。許多觀眾都是“韓派”(韓俊卿)、“王派”(王玉磬)的追隨者。在韓派名劇《秦香蓮》中遇“皇姑”一場,秦香蓮有一大段反調“見皇姑本應當大禮來見,有一件大事我想心間”。這段反調按理說與劇情毫無關系,是香蓮自述一段“孤雁求仙”的故事。因是韓派保留劇目,故而,長期以來觀眾耳熟能詳。
韓派精湛的演技和柔美抒情的唱腔早已印刻在觀眾的腦海里,至于劇情是否合理對他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愛聽、喜歡聽,并隨聲附和,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愉悅感。京劇表演藝術家周信芳當年看了韓俊卿演出的《秦香蓮》感慨萬分,他說:“同是一出《鍘美案》,為什么京劇就演不過韓俊卿的梆子呢?”可見韓派梆子的魅力所在。而衛梆子中的“反調”又是王玉磬和著名琴師郭小亭所創,豐富了老生行當的唱腔板式,深受河北梆子演員和觀眾的喜愛。這種因人設戲,因人愛戲的現象,使得天津河北梆子傳統劇目在一定程度上很難走出老觀眾的心扉,也恰恰是河北梆子至今仍然在津受民眾歡迎的原因。
新觀眾難以親近河北梆子,一方面是受劇種本身傳統因素的影響,再就是受宣傳普及不到位的影響。固守陳規,缺乏新意,“創新冷”讓河北梆子難以傾情新觀眾。新劇目少,好劇本缺,“劇本冷”讓河北梆子難以吸引新觀眾。聽不懂,看不明白,“宣傳冷”讓河北梆子難以走近新觀眾。
河北梆子要想贏得新觀眾的青睞,還要在創新上做文章。盡管河北梆子在舞臺藝術上,無論是音樂、唱腔、表演,還是舞臺美術已經有了極大的變化和顯著的提高,但其創新魄力仍不及京劇和其他曲種。以《四郎探母》為例,四郎楊延輝聽說老母佘太君也押糧草隨營而來,取得公主信任,幫其盜取令箭,趁夜過關。見過母親大人后,楊延輝不忘帳后探視結發之妻王金花,在“見妻”一場,楊延輝與王金花述說15年的離別之情,合情合理。但對比京劇版《四郎探母》,梆子版“見妻”一場太過冗長,有喧賓奪主之嫌。
新觀眾看河北梆子沒有所謂的“新”與“舊”之別,也沒有所謂的唱腔流派之分,他們看的是故事是否符合現代思維邏輯,舞臺呈現是否精彩,演員表演是否美輪美奐,需要文本、舞美、表演共同合力。
名演員熱無名演員冷
文化惠民卡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天津觀眾選擇成名演員的劇目多,而選擇年輕演員的劇目少。天津河北梆子劇院小百花劇團演員基本上是2007年天津藝術職業學校的畢業生,所會劇目不多,藝術上有待成熟。他們演出的《雙錯遺恨》《徐策》《周仁獻嫂》《鳳合裙》等劇目,購票率明顯不及名演員。而河北梆子一團演出的傳統劇目《秦香蓮》《蝴蝶杯》《王寶釧》等,由于有金玉芳、劉志欣、楊麗萍、陳春、趙婧、王少華等人的加盟,上座率明顯提高,甚至爆滿。這些演員基本上是院里頂梁柱,流派傳承人,藝術上已經達到頂峰。況且,天津觀眾有一個習慣“看老不看新”,也使得名演員熱超過新生代演員。
名角效應不僅體現在本地劇院,還體現在外來劇團。2015年京津冀河北梆子優秀劇目巡演期間,匯聚了三地四院團河北梆子演藝隊伍的精華。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天津河北梆子劇院、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石家莊河北梆子劇團四大名團齊聚津門,彭艷琴、王洪玲、王英會、陳春、楊麗萍、趙靖、許荷英、雷保春、吳桂云、劉鳳嶺、劉莉沙11位梅花獎獲得者輪番登臺,讓天津觀眾過足了戲癮。石家莊市河北梆子劇院上演的《牧羊卷》,是中國傳統戲曲中的經典作品,許多劇種都有該劇的演繹版本。國家一級演員李夕果,憑借極好的嗓音條件和駕馭聲音的能力而贏得滿堂彩。北京市河北梆子劇院原創現代戲《北國佳人》,由于三地演員強強聯合,王洪玲、王英會、雷保春三朵“梅花”同臺綻放,精湛地演繹了一段民國初期河北梆子名伶劉喜奎坎坷傳奇的一生。
青年演員要趕超名演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文化主管部門和院團應該多途徑為他們提供成才的機會,社會和觀眾應該給他們創造更多成長的時間和空間,青年演員還要廣泛吸納各派藝術精華,最終“秀”出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